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红色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钛酸盐红色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改变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1.2.1.1 高温固相法 | 第14-15页 |
1.2.1.2 水热合成法 | 第15页 |
1.2.1.3 溶胶-凝胶法 | 第15页 |
1.2.1.4 共沉淀法 | 第15-16页 |
1.2.1.5 球磨法 | 第16页 |
1.2.2 电荷补偿剂 | 第16-17页 |
1.2.3 等价离子部分取代A/B格位形成固溶体 | 第17-18页 |
1.2.4 掺杂敏化剂 | 第18页 |
1.2.5 表面改性 | 第18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助熔剂、电荷补偿剂和敏化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和形貌的影响 | 第20-40页 |
第1节 硼酸作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和形貌的影响 | 第22-31页 |
2.1.1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2.1.1.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2.1.1.3 实验过程 | 第23页 |
2.1.1.4 实验表征 | 第23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2.1.2.1 物相分析 | 第24页 |
2.1.2.2 硼酸添加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24-27页 |
2.1.2.3 硼酸添加量对荧光粉形貌的影响 | 第27-28页 |
2.1.2.4 灼烧时间和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2.1.3 小结 | 第29-31页 |
第2节 正交试验优化荧光粉的制备条件 | 第31-40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1页 |
2.2.1.3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2.3.1.4 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2.2.1.5 实验表征 | 第33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2.2.2.1 单掺杂电荷补偿剂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2.2 Bi~(3+)含量对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34-37页 |
2.2.2.3 正交试验结果及荧光粉发光性质 | 第37-38页 |
2.2.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A/B位取代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0-55页 |
第1节 A/B位格位取代的设计与荧光粉的合成 | 第40-47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40页 |
3.1.1.1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3.1.1.2 实验过程 | 第40页 |
3.1.1.3 实验表征 | 第40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1.2.1 物相分析 | 第40-41页 |
3.1.2.2 Zr~(4+)对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2.3 Al~(3+)对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2页 |
3.1.2.4 Lu~(3+)对掺杂Bi~(3+)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2.5 Lu~(3+)对未掺杂Bi~(3+)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6 Zr~(4+),Al~(3+),Lu~(3+)对未掺杂Zn~(2+)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2节 多因素对荧光粉性能影响的比较 | 第47-55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47页 |
3.2.1.1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3.2.1.2 实验表征 | 第47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2.2.1 光谱学性质 | 第47-49页 |
3.2.2.2 形貌分析 | 第49-51页 |
3.2.2.3 热释光谱和可能的余辉机理 | 第51-54页 |
3.2.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分级处理方式及合成工艺对荧光粉发光性质和形貌的影响 | 第55-65页 |
第1节 分级处理方式对荧光粉发光性质和形貌的影响 | 第55-60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4.1.1.1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4.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5页 |
4.1.1.3 实验过程 | 第55-56页 |
4.1.1.4 实验表征 | 第56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1.2.1 荧光粉经水筛后不同粒径分布范围占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 第56-57页 |
4.1.2.2 分级处理方式对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2.3 分级处理方式对荧光粉形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2节 红色荧光粉合成工艺对发光性能影响 | 第60-65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2.1.1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4.2.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4.2.1.3 实验过程 | 第61页 |
4.2.1.4 实验表征 | 第61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4.2.2.1 物相分析 | 第62页 |
4.2.2.2 合成工艺及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3 合成工艺对荧光粉形貌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