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3页
        1.2.1 环境承载力定义第9-10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3 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第11-13页
    1.3 本文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3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环境承载力模型第17-21页
    2.1 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第17-18页
    2.2 水环境承载力模型第18-19页
    2.3 大气环境承载力模型第19页
    2.4 土地承载力模型第19-20页
    2.5 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第20页
    2.6 误差分析模型第20-21页
第3章 区域基本情况第21-29页
    3.1 区域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1页
    3.2 区域人口和经济状况第21页
    3.3 扬州市水资源概况第21-23页
        3.3.1 供水量第21-22页
        3.3.2 用水量第22-23页
        3.3.3 水资源总量第23页
    3.4 扬州市土地资源概况第23-25页
    3.5 目标年人口规模预测第25-29页
        3.5.1 城市总人口预测第25-27页
        3.5.2 城镇人口预测第27-29页
第4章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第29-41页
    4.1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第29-30页
        4.1.1 水环境容量总量确定第29页
        4.1.2 工业可用COD排放量预测第29-30页
    4.2 污染物排放强度预测第30-32页
    4.3 其他参数预测第32-34页
        4.3.1 农业增加值预测第32-33页
        4.3.2 建筑业增加值预测第33页
        4.3.3 第三产业比例预测第33-34页
    4.4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第34-35页
    4.5 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35-36页
    4.6 扬州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36-40页
        4.6.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第36-38页
        4.6.2 水资源供给量分析第38-39页
        4.6.3 扬州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39-40页
    4.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第41-47页
    5.1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第41-42页
        5.1.1 大气环境容量模型第41页
        5.1.2 大气总量控制区的确定第41页
        5.1.3 污染因子及其浓度的确定第41-42页
        5.1.4 扬州市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第42页
    5.2 污染物排放强度预测第42-43页
    5.3 大气环境承载力计算第43-44页
    5.4 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44-45页
    5.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6章 土地承载力研究第47-65页
    6.1 土地资源支撑的农业增加值估算第47-56页
        6.1.1 耕地面积第47-55页
        6.1.2 农用地面积第55页
        6.1.3 农业增加值预测第55-56页
    6.2 土地资源支撑的工业增加值估算第56-61页
        6.2.1 可开发利用建设用地面积第56-57页
        6.2.2 建筑业用地面积第57-60页
        6.2.3 工业用地面积第60页
        6.2.4 工业用地约束下的工业增加值预测第60-61页
    6.3 土地承载力计算第61-63页
        6.3.1 不同膳食水平下的土地承载力第61-62页
        6.3.2 国家土地管理政策下的土地承载力第62-63页
    6.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7章 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第65-73页
    7.1 区域环境承载力第65页
    7.2 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措施第65-73页
        7.2.1 污染物排放强度第65-69页
        7.2.2 工业用地产出率第69-73页
第8章 结论及展望第73-75页
    8.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8.2 创新点第74页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冬训对现代五项女子运动员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优秀游泳运动员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中各参数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