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静脉血管网络模型的豆纹动脉出血的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生物力学 | 第12页 |
1.3.2 毛细血管微循环理论 | 第12-14页 |
1.3.3 多孔介质与生物渗流力学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动静脉血管网络模型 | 第17-32页 |
2.1 数值模拟方法及工具 | 第17-18页 |
2.1.1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17页 |
2.1.2 软件工具 | 第17-18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1 血液控制方程 | 第18页 |
2.2.2 多孔介质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3 血管控制方程 | 第19页 |
2.3 毛细血管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2.4 动静脉血管网络模型 | 第21-22页 |
2.5 动静脉血管网络的几何模型导入 | 第22-23页 |
2.6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23-26页 |
2.6.1 参数设置 | 第23-24页 |
2.6.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4-26页 |
2.7 血管网络模型的网格收敛性验证 | 第26-28页 |
2.7.1 网格收敛性验证 | 第26-27页 |
2.7.2 网络模型的网格选择 | 第27-28页 |
2.8 正常情况的模拟 | 第28-31页 |
2.8.1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28-29页 |
2.8.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豆纹动脉破裂诱因的数值模拟 | 第32-46页 |
3.1 高血压因素 | 第32-36页 |
3.1.1 病例描述 | 第32页 |
3.1.2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32-33页 |
3.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2 微循环障碍因素 | 第36-40页 |
3.2.1 病例描述 | 第36页 |
3.2.2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36-37页 |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3 静脉回流障碍因素 | 第40-44页 |
3.3.1 病例描述 | 第40-41页 |
3.3.2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41页 |
3.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豆纹动脉构型对其根部破裂的影响 | 第46-55页 |
4.1 豆纹动脉的构型特点 | 第46页 |
4.2 不同构型的豆纹动脉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6-49页 |
4.3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49-50页 |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64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