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6-12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6-7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2 冯小刚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类型 | 第12-23页 |
| 2.1《夜宴》:女性主义视野照视下的古代女性 | 第13-16页 |
| 2.2 历史反思中的悲情女性形象 | 第16-19页 |
| 2.3 现当代都市中的女性群像 | 第19-23页 |
| 3 冯小刚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特色 | 第23-41页 |
| 3.1 女性角色的分量呈现 | 第23-26页 |
| 3.2 女性角色社会身份的多元化 | 第26-28页 |
| 3.3 女性角色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28-30页 |
| 3.4 女性角色的性别特质 | 第30-35页 |
| 3.4.1 女性形象的影像表征 | 第30-32页 |
| 3.4.2 女性形象的人格优势——母性特征 | 第32-35页 |
| 3.5 故事文本对个人生命体验的关注 | 第35-36页 |
| 3.6 对游离于社会边缘女性的关怀 | 第36-38页 |
| 3.7 集中于对女性私人领域的展现 | 第38-41页 |
| 4 冯小刚电影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批判性分析 | 第41-53页 |
| 4.1 冯氏电影再现女性形象的低度化和刻板化 | 第41-46页 |
| 4.1.1 女性价值的低度化呈现 | 第42-43页 |
| 4.1.2 女性社会属性的低度化再现 | 第43-44页 |
| 4.1.3 女性形象年龄设定的低度化 | 第44-45页 |
| 4.1.4 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固化 | 第45-46页 |
| 4.2 被消解的女性主体性 | 第46-50页 |
| 4.2.1 女性形象的客体性 | 第47-48页 |
| 4.2.2 女性的“不在场” | 第48-50页 |
| 4.3 被观赏被凝视的女性 | 第50-53页 |
| 5 冯小刚电影中再现女性形象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 | 第53-59页 |
| 5.1 男性话语霸权对形象建构的操控 | 第53-55页 |
| 5.2 导演的性别立场主导 | 第55-57页 |
| 5.3 媒介商业化生产的桎梏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