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1 金钗石斛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1.1 金钗石斛简介 | 第10页 |
1.1.2 金钗石斛的药理作用 | 第10-11页 |
1.1.3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 | 第11-13页 |
1.1.4 金钗石斛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述 | 第14-23页 |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14页 |
1.2.2 内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以及分布特点 | 第14-15页 |
1.2.3 植物内生细菌类群多样性 | 第15-16页 |
1.2.4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6-18页 |
1.2.5 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 第18-22页 |
1.2.6 植物内生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石斛属植物内生菌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3.1 石斛属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2 石斛属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样品及来源 | 第27页 |
2.1.2 培养基(配方见附录) | 第27页 |
2.1.3 供试指示菌 | 第27页 |
2.1.4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33页 |
2.2.1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28-30页 |
2.2.2 分离菌株抑菌活性的筛选 | 第30-31页 |
2.2.3 金钗石斛拮抗内生细菌抑菌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59页 |
3.1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3-43页 |
3.1.1 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分离 | 第33页 |
3.1.2 分离菌株16S rDNA序列扩增产物的ARDRA分析 | 第33页 |
3.1.3 金钗石斛内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40页 |
3.1.4 金钗石斛不同部位内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 第40-43页 |
3.2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及放线菌抑菌活性的筛选 | 第43-49页 |
3.2.1 内生细菌抑菌活性的筛选结果 | 第43-46页 |
3.2.2 内生放线菌抑菌活性的筛选结果 | 第46-48页 |
3.2.3 具抑菌活性内生菌的初步鉴定 | 第48-49页 |
3.2.4 不同属的内生菌的抑菌活性 | 第49页 |
3.3 金钗石斛拮抗内生细菌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 第49-59页 |
3.3.1 展开剂的选择 | 第49-50页 |
3.3.2 各菌株发酵产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追踪 | 第50-52页 |
3.3.3 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类 | 第52-56页 |
3.3.4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抑菌活性成分分类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4页 |
4.1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59-61页 |
4.2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抑菌活性 | 第61-62页 |
4.3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4-67页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5.1.1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分离 | 第64页 |
5.1.2 金钗石斛可培养内生细菌及放线菌的系统发育 | 第64-65页 |
5.1.3 金钗石斛不同组织内生细菌和放线菌的群落组成 | 第65页 |
5.1.4 金钗石斛不同组织内生菌的多样性 | 第65页 |
5.1.5 金钗石斛内生菌抑菌活性的筛选 | 第65页 |
5.1.6 抑菌活性内生菌的鉴定 | 第65页 |
5.1.7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和鉴定 | 第65-66页 |
5.1.8 金钗石斛内生细菌抑菌活性成分的多样性 | 第66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6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2页 |
附录 (培养基配方)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