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相关概念的综述与界定 | 第9-12页 |
(三)当前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20页 |
一、孙中山国家制度思想发展脉络 | 第20-37页 |
(一)萌芽与改良(1879-1894):自上而下改革满清 | 第20-24页 |
1.檀香山求学:改良祖国,拯救同群 | 第20-21页 |
2.香港求学:致郑藻如陈述国家富强之策 | 第21-22页 |
3.毕业行医:上李鸿章陈救国大计 | 第22-24页 |
(二)发展与革命(1894-1912):推翻满清,提出民国国家制度构想 | 第24-30页 |
1.建立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和合众政府 | 第24-25页 |
2.第一次广州起义:在两广成立共和国建立汉民族国家 | 第25-26页 |
3.伦敦被难:推翻满清政府及其制度,改行立宪政体 | 第26-27页 |
4.赴日再次筹划革命:建立联邦共和,实行土地国有 | 第27-28页 |
5.与保皇派争夺理论阵地: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 第28-29页 |
6.革命再接再厉:组建政党、军队,建立共和政府 | 第29-30页 |
(三)成熟与建设(1912-1924):创立民国,构建和捍卫民国国家制度 | 第30-37页 |
1.民国肇建:整理财税、匡扶法制、五族共和 | 第31-32页 |
2.宣扬主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建设福利国家,主张分配平均 | 第32-33页 |
3.二次革命与护国护法:以党治国,倡行内阁,建立自治制度 | 第33-35页 |
4.改组北伐:深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思想 | 第35-36页 |
5.革命再起与北上逝世:完善选举制度,建立党的军队 | 第36-37页 |
二、孙中山国家制度思想主要内容 | 第37-61页 |
(一)基本理念基本架构 | 第37-46页 |
1.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 | 第37-39页 |
2.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 | 第39-41页 |
3.共和国体与联邦制和单一制 | 第41-44页 |
4.立宪政体与总统制和内阁制 | 第44-46页 |
(二)政治制度思想 | 第46-53页 |
1.政党制度:多党制与“以党治国” | 第46-47页 |
2.法律制度:弘扬法治抑恶扬善 | 第47-49页 |
3.选举制度:赋予妇女选举权并行直接和间接民选 | 第49-50页 |
4.自治制度:县域自治 | 第50-51页 |
5.军队制度:通过“党代表制”建立政党军队 | 第51-52页 |
6.民族制度:倡导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 第52-53页 |
(三)经济制度思想 | 第53-57页 |
1.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 第53-55页 |
2.生活资料分配社会化 | 第55-56页 |
3.“取给于民”的财税制度 | 第56-57页 |
(四)社会制度思想 | 第57-61页 |
1.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有教无类 | 第58-59页 |
2.福利制度: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 第59-61页 |
三、孙中山国家制度思想历史意义、当代价值 | 第61-66页 |
(一)孙中山国家制度思想历史意义 | 第61-63页 |
(二)孙中山国家制度思想当代价值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