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猴樟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1 猴樟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9-10页 |
1.1.2 猴樟抗逆性研究 | 第10-11页 |
1.1.3 猴樟种源变异性研究 | 第11页 |
1.1.4 猴樟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页 |
1.2 容器育苗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容器育苗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2 育苗容器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3 育苗基质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4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苗木质量评价体系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猴樟最适育苗容器的筛选 | 第19-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2.1 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株高、地径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高径比、根冠比、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第24页 |
2.2.4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5 猴樟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2.2.6 各处理猴樟1年生容器苗的综合评价 | 第26-27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27-28页 |
3 猴樟容器育苗最适基质的筛选 | 第28-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3.2.1 基质成分、配比对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9页 |
3.2.2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长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4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5 基质理化性状与猴樟容器苗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6 猴樟容器苗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33页 |
3.2.7 猴樟1年生容器苗的综合评价 | 第33-34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34-36页 |
4 猴樟容器苗最适光照强度筛选 | 第36-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36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4.2.1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4.2.2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8页 |
4.2.4 苗木生理指标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5 猴樟1年生地栽苗和容器苗造林效果的比较 | 第41-4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5.2.1 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第二年苗高增长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5.2.2 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第二年猴樟苗地径增长量的比较 | 第42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6.2 研究特色 | 第44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