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组织及结构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脉冲涡流热成像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脉冲涡流热成像系统构成及检测原理 | 第22页 |
2.2 脉冲涡流热成像的基本物理规律 | 第22-24页 |
2.2.1 电磁感应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焦耳定律和固体热传导定理 | 第23-24页 |
2.3 PECT检测裂纹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3.1 裂纹的识别机理及热传导引起的裂纹特征模糊 | 第24-25页 |
2.3.2 趋肤效应与裂纹检测灵敏度的关系 | 第25页 |
2.3.3 红外热辐射定律和发射率对检测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涡流方向与裂纹检测灵敏度的关系 | 第26页 |
2.4 COMSOL有限元仿真介绍 | 第26-27页 |
2.5 PECT基本励磁方法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PECT检测螺杆的系统设计 | 第29-40页 |
3.1 励磁方案比较 | 第29-33页 |
3.2 励磁方式设计 | 第33-36页 |
3.3 PECT检测螺杆实验系统装置 | 第36-38页 |
3.3.1 高频感应加热电源 | 第36页 |
3.3.2 夹持装置 | 第36-37页 |
3.3.3 红外热像仪及软件模块 | 第37-38页 |
3.4 实验验证励磁效果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PECT检测螺杆时的响应规律和问题 | 第40-53页 |
4.1 测试对象 | 第40-41页 |
4.2 有限元仿真建模 | 第41-46页 |
4.3 仿真和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4.3.1 螺杆裂纹检测效果 | 第46-48页 |
4.3.2 螺杆试样表面温升分布规律 | 第48-50页 |
4.3.3 平板、圆柱、螺杆的焦耳热密度分布规律差异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螺杆响应规律变化的原因分析及问题的解决措施 | 第53-66页 |
5.1 PECT检测螺杆响应规律改变的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5.1.1 螺纹边缘温升高的原因分析 | 第53页 |
5.1.2 周向磁化时螺杆牙底处焦耳热密度高的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5.1.3 轴向磁化时螺杆牙底处焦耳热密度低的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5.2 降低激励频率提高轴向磁化牙底磁通密度 | 第56-57页 |
5.3 减小激励时间改善裂纹显示效果 | 第57页 |
5.4 磁芯几何参数改进 | 第57-63页 |
5.4.1 缩短磁极间距提高轴向磁化激励均匀性 | 第58-59页 |
5.4.2 轴向磁化磁极宽度的优化 | 第59-60页 |
5.4.3 提离距离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5 周向磁化磁极宽度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6 周向磁化磁极间距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5 比较法消除激励不均匀性对裂纹显示的干扰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