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及雄穗分枝数QTL qTBN7-1定位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1 QTL定位方法第11-12页
    1.2 QTL定位作图群体第12-14页
    1.3 分子标记技术第14-16页
        1.3.1 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第14-15页
        1.3.2 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第15-16页
        1.3.3 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第16页
    1.4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应用第16-17页
    1.5 玉米雄穗的形成过程第17页
    1.6 玉米雄穗分枝数遗传研究进展第17-18页
    1.7 玉米雄穗分枝数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8页
    1.8 调控玉米雄穗发育基因第18-19页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22页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9.2 实验方案第20-21页
        1.9.3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第二章 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第22-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2.1.1 试验材料第22页
        2.1.2 田间设计第22页
        2.1.3 叶片取样及DNA提取第22-23页
        2.1.4 PCR体系配制及反应程序第23-24页
        2.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第24-26页
        2.1.6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分子标记筛选第26页
        2.1.7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分子标记加密第26页
        2.1.8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方法第26页
        2.1.9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评价第26-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2.2.1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分子标记筛选第27页
        2.2.2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分子标记加密第27-29页
        2.2.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过程第29-30页
        2.2.4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评价第30-34页
    2.3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玉米CSSL群体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QTL分析第35-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1.1 试验材料第35页
        3.1.2 田间设计及性状表型值调查第35-36页
        3.1.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QTL鉴定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9页
        3.2.1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农艺性状QTL鉴定第36-45页
        3.2.2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穗部性状QTL鉴定第45-49页
    3.3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qTBN7-1精细定位第50-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4.1.1 试验材料第50页
        4.1.2 田间设计及性状表型值调查第50页
        4.1.3 叶片取样及DNA提取第50-51页
        4.1.4 PCR体系配制及反应程序第51页
        4.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第51页
        4.1.6 分子标记筛选及加密第51页
        4.1.7 导入片段分析及QTL命名第51页
        4.1.8 玉米雄穗分枝数QTL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生物学信息分析第51-5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4.2.1 亲本显著性差异比较第52页
        4.2.2 导入片段的确定第52-53页
        4.2.3 雄穗分枝数QTL精细定位第53-55页
        4.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第55-57页
    4.3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8-61页
    5.1 结论与讨论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9页
附录第69-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粳稻品种倒伏性评价及穴距对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