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山地型聚落形态及其更新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9-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3 典型案例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32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对象确定 | 第24页 |
1.3.3 研究对象特色 | 第24-30页 |
1.3.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3.5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6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2 自然/人文背景下的蓟州山地型聚落特征解析 | 第32-56页 |
2.1 蓟州区概况 | 第32-36页 |
2.1.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32-34页 |
2.1.2 人文特征 | 第34-36页 |
2.2 蓟州山地聚落布局解析 | 第36-42页 |
2.2.1 基于地形适应性的布局特点 | 第36-40页 |
2.2.3 基于资源适应性的布局特点 | 第40-42页 |
2.3 蓟州山地聚落空间特征 | 第42-55页 |
2.3.1 聚落的街路系统 | 第42-52页 |
2.3.2 聚落的公共建筑 | 第52-53页 |
2.3.3 聚落的居住建筑 | 第53页 |
2.3.4 聚落其他重要空间节点 | 第53-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3 典型聚落与建筑形态调研及其解析 | 第56-118页 |
3.1 西井峪村 | 第56-74页 |
3.1.1 西井峪村概况 | 第56页 |
3.1.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56-59页 |
3.1.3 街巷格局 | 第59页 |
3.1.4 民居单体建筑特征分析 | 第59-63页 |
3.1.5 典型单体 | 第63-71页 |
3.1.6 小结 | 第71-74页 |
3.2 双安村 | 第74-83页 |
3.2.1 双安村概况 | 第74页 |
3.2.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74-75页 |
3.2.3 街巷格局 | 第75-76页 |
3.2.4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76-80页 |
3.2.5 小结 | 第80-83页 |
3.3 黄崖关村 | 第83-92页 |
3.3.1 黄崖关村概况 | 第83-84页 |
3.3.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84页 |
3.3.3 街巷格局 | 第84-85页 |
3.3.4 典型公建 | 第85-86页 |
3.3.5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86-90页 |
3.3.6 小结 | 第90-92页 |
3.4 下营子村 | 第92-100页 |
3.4.1 下营子村概况 | 第94页 |
3.4.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94页 |
3.4.3 街巷格局 | 第94-95页 |
3.4.4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95-97页 |
3.4.5 小结 | 第97-100页 |
3.5 王庄子村 | 第100-107页 |
3.5.1 王庄子村概况 | 第100页 |
3.5.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100-101页 |
3.5.3 典型公建 | 第101页 |
3.5.4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101-105页 |
3.5.5 小结 | 第105-107页 |
3.6 西大峪村 | 第107-111页 |
3.6.1 西大峪村概况 | 第107页 |
3.6.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107-108页 |
3.6.3 街巷格局 | 第108-109页 |
3.6.4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109-110页 |
3.6.5 小结 | 第110-111页 |
3.7 赵家峪村 | 第111-115页 |
3.7.1 赵家峪村概况 | 第111页 |
3.7.2 村落整体格局 | 第111-112页 |
3.7.3 街巷格局 | 第112页 |
3.7.4 典型民居单体分析 | 第112-114页 |
3.7.5 小结 | 第114-115页 |
3.8 蓟州山地型民居类型归纳 | 第115-117页 |
3.9 小结 | 第117-118页 |
4 蓟州山地型聚落形态更新策略 | 第118-126页 |
4.1 蓟州山地型聚落特色价值评估 | 第118-119页 |
4.1.1 社会价值 | 第118页 |
4.1.2 文化价值 | 第118页 |
4.1.3 经济价值 | 第118-119页 |
4.2 蓟州山地型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更新策略 | 第119-122页 |
4.2.1 村落布局优化 | 第119-120页 |
4.2.2 街巷空间优化及其宜居性 | 第120-122页 |
4.3 蓟州山地型聚落建筑单体更新策略 | 第122-125页 |
4.3.1 院落形态控制 | 第122-123页 |
4.3.2 建筑形式改善 | 第123-125页 |
4.4 小结 | 第125-126页 |
5 以西井峪为例蓟州山地型聚落更新设计探讨 | 第126-161页 |
5.1 西井峪村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 | 第126页 |
5.2 基于西井峪村现状下的体验场景营造策略 | 第126-129页 |
5.3 组团规划设计 | 第129-144页 |
5.3.1 规划层面 | 第129-133页 |
5.3.2 节点层面 | 第133-144页 |
5.4 典型民居单体更新设计 | 第144-151页 |
5.4.1 典型民居更新类型归纳 | 第144-145页 |
5.4.2 单体更新设计 | 第145-151页 |
5.5 营建方式更新设计 | 第151-157页 |
5.5.1 以风格分类的营建方式更新 | 第151-154页 |
5.5.2 以功能部件分类的营建方式更新 | 第154-157页 |
5.6 绿色节能更新设计 | 第157-160页 |
5.6.1 新建独立的卫浴空间 | 第157-158页 |
5.6.2 生物膜法净化污水设备 | 第158-160页 |
5.6.3 建筑材料与热阻性 | 第160页 |
5.6.4 建筑部件与热阻的重要性 | 第160页 |
5.7 小结 | 第160-161页 |
结论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5页 |
附录A 图表目录 | 第165-169页 |
附录B ____市____县____村情况调查表 | 第169-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