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外源基因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合成影响的风险评估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5页
    1 禾谷镰孢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3-21页
        1.1 禾谷镰孢菌毒素类型第13-18页
            1.1.1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第14-18页
        1.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8-20页
        1.3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降解途径第20-21页
    2 转基因食品的研究现状第21-27页
        2.1 转基因技术第21页
        2.2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第21-23页
            2.2.1 国际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第22页
            2.2.2 国内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第22-23页
        2.3 植物转基因常用的目的基因第23-24页
            2.3.1 品质改良基因第23页
            2.3.2 抗除草剂基因第23页
            2.3.3 抗病基因第23-24页
            2.3.4 抗虫基因第24页
        2.4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第24-25页
            2.4.1 农杆菌介导法第24页
            2.4.2 基因枪法第24-25页
        2.5 植物转基因食品的优势第25-26页
            2.5.1 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第25页
            2.5.2 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第25页
            2.5.3 改良作物的遗传品质第25-26页
        2.6 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弊端第26-27页
            2.6.1 毒性问题第26页
            2.6.2 过敏性问题第26页
            2.6.3 抗生素的抗性问题第26-27页
            2.6.4 非预期效应问题第27页
    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5页
第二章 hph和Cry1Ac定点插入对禾谷镰孢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第35-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45页
        1.1 供试菌株第36-37页
        1.2 转化片段第37-38页
            1.2.1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第37页
            1.2.2 Bt毒蛋白基因(Cry1Ac)第37-38页
        1.3 培养基第38页
        1.4 主要试剂第38页
        1.5 DNA和RNA的提取第38-39页
            1.5.1 禾谷镰孢菌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第38页
            1.5.2 禾谷镰孢菌基因组RNA提取第38-39页
        1.6 qRT-PCR反应第39-40页
            1.6.1 RNA反转第39页
            1.6.2 qRT-PCR第39-40页
        1.7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第40-41页
        1.8 hph和Cry1Ac定点插入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第41-44页
            1.8.1 载体构建第41-44页
            1.8.2 突变体验证第44页
        1.9 突变体表型测定第44页
        1.10 突变体产DON能力及毒素合成基因表达测定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2.1 定点插入突变体验证第45-46页
        2.2 定点插入突变体表型的变化第46页
        2.3 定点插入突变体产DON的能力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第三章 hph和Cry1Ac随机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第53-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1.1 供试菌株第54页
        1.2 转化片段第54页
        1.3 培养基第54页
        1.4 试剂第54-55页
        1.5 DNA和RNA提取第55页
        1.6 qRT-PCR反应第55页
        1.7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第55页
        1.8 hph和Cry1Ac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第55-56页
        1.9 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量测定第56页
        1.10 致病力测定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0页
        2.1 随机插入突变体验证第56-57页
        2.2 hph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第57页
        2.3 Cry1Ac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第57-58页
        2.4 突变体离体毒素验证第58-59页
        2.5 突变体致病力验证第59-60页
        2.6 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量的概率分布直方图第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四章 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禾谷镰孢菌的位点研究第65-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72页
        1.1 供试菌株第66页
        1.2 培养基第66页
        1.3 试剂第66页
        1.4 DNA和RNA提取第66-67页
        1.5 qRT-PCR反应第67页
        1.6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第67页
        1.7 突变体单拷贝插入验证第67-68页
        1.8 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测定第68页
        1.9 致病力测定第68页
        1.10 Tail-PCR扩增随机插入突变体的hph和Cry1Ac的侧翼序列第68-70页
        1.11 Tail-PCR产物的纯化、测序及比对第70页
        1.12 毒素合成水平验证第70-72页
            1.12.1 载体构建第71-72页
            1.12.2 突变体验证第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2.1 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验证第72-73页
        2.2 Tail-PCR定位hph在F.graminearum中的插入位置第73-75页
        2.3 Tail-PCR定位Cry1Ac在F.graminearum中的插入位置第75-76页
        2.4 hph、neo和Cry1Ac定点插入FGSG_01445和FGSG_05569的突变体验证第76-77页
        2.5 hph、neo和Cry1Ac分别定点插入基因FGSG_01445和FGSG_05569中的突变体的表型测定第77-78页
        2.6 hph、neo和Cry1Ac分别定点插入基因FGSG_01445和FGSG_05569中的突变体产DON能力第78-80页
    3 讨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全文小结第85-87页
附录第87-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茨余热发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合成调控与表型的关系及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