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管道仿真运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管道系统控制方式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水击保护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原油管道仿真技术原理 | 第16-23页 |
2.1 静态仿真和动态仿真 | 第16页 |
2.2 稳态流动过程描述 | 第16-17页 |
2.3 瞬变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2.3.1 瞬变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2.3.2 水力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18-19页 |
2.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9页 |
2.4 水击原理及影响性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2.4.1 水击产生的原因 | 第19-20页 |
2.4.2 分析水击的目的 | 第20页 |
2.4.3 水击影响性分析 | 第20-21页 |
2.4.4 水击过程控制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鄯善-兰州原油管道运行方式及仿真模型建立 | 第23-37页 |
3.1 鄯兰管道系统概况 | 第23-27页 |
3.1.1 原油管道主干线线路概况 | 第23-24页 |
3.1.2 原油管道支线及原油储备库概况分析 | 第24-25页 |
3.1.3 站场及阀室概况 | 第25-27页 |
3.2 工艺运行方式 | 第27-28页 |
3.3 仿真模型参数确定 | 第28-34页 |
3.3.1 管道沿线地温分析 | 第28-30页 |
3.3.2 油品物性分析 | 第30-32页 |
3.3.3 温度参数控制范围 | 第32页 |
3.3.4 土壤参数 | 第32-33页 |
3.3.5 管道输量 | 第33页 |
3.3.6 管壁粗糙度 | 第33-34页 |
3.3.7 站控方式 | 第34页 |
3.4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4.1 建立计算模型应用软件 | 第34-35页 |
3.4.2 建立管道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第4章 鄯善-兰州原油管道各运行方式的稳态分析 | 第37-63页 |
4.1 鄯善-兰州原油管道全线运行稳态水力计算 | 第37-47页 |
4.1.1 全线输送混油无分输运行 | 第37-42页 |
4.1.2 全线输送混油存在玉门分输运行 | 第42-47页 |
4.2 鄯善-玉门段管道运行的稳态水力计算 | 第47-55页 |
4.2.1 混油(塔里木原油-哈国原油-吐哈原油) | 第47-51页 |
4.2.2 吐哈原油(空白油) | 第51-55页 |
4.3 鄯善-秦川库段管道运行的稳态水力计算 | 第55-59页 |
4.4 秦川库-兰州段管道稳态计算结果 | 第59-61页 |
4.5 鄯善-玉门、玉门-兰州运行,玉门站全分输、全注入状态下的稳态水力计算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鄯善-兰州原油管道瞬态分析 | 第63-94页 |
5.1 瞬态水力分析基础 | 第63页 |
5.2 瞬态分析事故工况保护措施 | 第63-64页 |
5.3 瞬态水力分析工况 | 第64-76页 |
5.3.1 瞬态工况计算方案 | 第64-66页 |
5.3.2 案例分析 | 第66-76页 |
5.4 瞬态分析结论 | 第76-92页 |
5.4.1 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 第76-79页 |
5.4.2 采取保护措施 | 第79-92页 |
5.4.3 线路泄漏事故处理 | 第92页 |
5.4.4 通信系统故障处理 | 第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建议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A 鄯兰原油管线工艺站场及阀室设置表 | 第100-102页 |
附录 B 输油泵机组技术参数 | 第102-104页 |
附录 C 鄯兰原油管道存在的34种运行方式 | 第104-107页 |
附录 D 鄯兰原油管道各站压力开关设定值参数 | 第107-109页 |
附录 E 鄯兰原油管道各站泄压阀设定值参数 | 第109-110页 |
附录 F 事故瞬态工况计算结果 | 第110-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