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氟比洛芬酯非对映体混合物的简介 | 第8页 |
1.2 FA的药理应用 | 第8-9页 |
1.2.1 术后、超前镇痛的临床应用 | 第8-9页 |
1.2.2 预防及加快机体功能康复临床应用 | 第9页 |
1.2.3 癌痛的镇痛临床应用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第9-14页 |
1.3.1 光学纯药物的制备背景 | 第10-13页 |
1.3.2 色谱固定相介绍 | 第13页 |
1.3.3 两个或多个活性中心的手性药物的拆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4页 |
1.4 柱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4-18页 |
1.4.1 色谱柱模型 | 第15-16页 |
1.4.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6-17页 |
1.4.3 吸附等温线模型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价值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氟比洛芬酯的HPLC基础实验 | 第20-3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6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2.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3 氟比洛芬酯非对映体混合物的拆分条件的筛选实验 | 第21-22页 |
2.2.4 氟比洛芬酯的紫外全波长扫描实验 | 第22页 |
2.2.5 泵流量的校正实验 | 第22-23页 |
2.2.6 线性范围内UV浓度校正曲线实验 | 第23-25页 |
2.2.7 色谱柱及热力学参数的测定实验 | 第25-26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6-38页 |
2.3.1 氟比洛芬酯非对映体混合物的拆分条件的筛选实验结果 | 第26-31页 |
2.3.2 氟比洛芬酯的紫外全波长扫描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2.3.3 泵流量的校正实验结果 | 第32页 |
2.3.4 线性范围内UV浓度校正曲线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2.3.5 色谱柱及热力学参数的测定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逆向法测定氟比洛芬酯在Chiralcel AYH柱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数学模型描述 | 第39-40页 |
3.2.1 色谱柱模型 | 第39-40页 |
3.2.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0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0-46页 |
3.3.1 主要仪器与药品 | 第40-41页 |
3.3.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41页 |
3.3.3 非线性范围内浓度校正实验 | 第41-43页 |
3.3.4 氟比洛芬酯非对映体混合物溶液进料曲线的实验 | 第43-44页 |
3.3.5 FA的过载流出曲线实验 | 第44-45页 |
3.3.6 拟合Bi-Langmuir模型参数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3.4.1 非线性范围内浓度校正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3.4.2 FA矩形进料实验的结果 | 第47-49页 |
3.4.3 过载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3.4.4 吸附模型参数的拟合结果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圆二色光谱仪测试参数设置的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氟比洛芬酯四种组份的全波长扫描图谱 | 第56页 |
4.3 氟比洛芬酯单体peak1、peak3圆二色光谱仪的线性选择性探究 | 第56-57页 |
4.4 非线性范围内UV-CD联用校正曲线的实验 | 第57-58页 |
4.5 氟比洛芬酯非对映体混合物HPLC-CD联用过载实验 | 第58-60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4.6.1 氟比洛芬酯四种组份的全波长扫描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4.6.2 氟比洛芬酯单体peak1、peak3圆二色光谱仪的线性选择性探究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4.6.3 浓度校正结果 | 第62-63页 |
4.6.4 HPLC-UV-CD联用过载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