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16页 |
第一节 SWE对弥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一、SWE技术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 | 第12页 |
二、不同类型慢性肝病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SWE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SWE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 第14页 |
一、良、恶性肿瘤的研究 | 第14页 |
二、肝良、恶性肿瘤周围组织的硬度 | 第14页 |
第三节 影响SWE测量因素 | 第14-16页 |
一、健康受试者 | 第14-15页 |
二、测量最佳方式 | 第15页 |
三、影响SWE测量成功率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受试者资料 | 第16-1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结果 | 第19-27页 |
一、受试者一般情况说明 | 第19页 |
二、年龄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三、性别分布情况 | 第20页 |
四、原发性肝癌组受试者基线资料 | 第20页 |
五、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基线资料比较 | 第20-21页 |
六、原发性肝癌组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比较 | 第21-22页 |
七、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比较 | 第22页 |
八、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正常对照组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比较 | 第22页 |
九、原发性肝癌组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最大值比较 | 第22-23页 |
十、原发性肝癌组与乙肝肝硬化组肝S5/6实质杨氏模量最大值比较 | 第23页 |
十一、原发性肝癌组中肝硬化者与乙肝肝硬化组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比较 | 第23页 |
十二、原发性肝癌组中肝硬化者与乙肝肝硬化组肝S5/6实质杨氏模量最大值比较 | 第23-24页 |
十三、原发性肝癌组小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分析 | 第24页 |
十四、原发性肝癌组小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最大值分析 | 第24页 |
十五、原发性肝癌组非小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平均值分析 | 第24-25页 |
十六、原发性肝癌组非小肝癌周围肝实质与肝S5/6实质杨氏模量最大值分析 | 第25页 |
十七、原发性肝癌组小肝癌与非小肝癌周围肝实质杨氏模量值分析 | 第25页 |
十八、原发性肝癌组小肝癌与非小肝癌肝S5/6实质杨氏模量值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38页 |
第一节 运用SWE技术在本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 第27-28页 |
第二节 SWE操作的规范化标准 | 第28-30页 |
第三节 SWE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影响肝脏硬度评估的因素 | 第32-34页 |
第五节 SWE对于肝癌高危人群随访中的作用 | 第34-36页 |
第六节 SWE与其他弹性成像的比较 | 第36页 |
第七节 总结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