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短体属线虫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1.1 短体属线虫分类地位 | 第13页 |
1.1.2 短体属线虫的危害 | 第13页 |
1.1.3 短体属线虫在番薯上的发生报道 | 第13-14页 |
1.1.4 短体属线虫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5 短体属线虫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1.1.6 短体属线虫分类进展 | 第19-20页 |
1.2 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1 土壤线虫的概念 | 第20页 |
1.2.2 土壤线虫的生态功能与指标作用 | 第20-21页 |
1.2.3 土壤线虫群落与植物互作关系 | 第21页 |
1.3 杂草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3.1 杂草的概念 | 第21页 |
1.3.2 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地位 | 第21-22页 |
1.3.3 杂草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应用 | 第22页 |
1.3.4 植物寄生线虫发生与杂草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 引言 | 第24-26页 |
2.1 选题依据 | 第24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5-2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3.1 杂草种类调查 | 第26页 |
3.2 线虫标样的采集 | 第26-27页 |
3.3 线虫分离制备 | 第27页 |
3.4 线虫的观察与鉴定 | 第27-28页 |
3.4.1 光学显微镜观察与形态采集 | 第27页 |
3.4.2 SEM技术观察与形态采集 | 第27页 |
3.4.3 种类鉴定方法 | 第27-28页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3.5.1 盖度计算方法 | 第28页 |
3.5.2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第28-29页 |
3.6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73页 |
4.1 番薯地土壤线虫类群结构 | 第30-36页 |
4.1.1 临泉县番薯地土壤线虫类群多样性 | 第30-33页 |
4.1.2 临泉县番薯地寄生线虫多样性 | 第33-34页 |
4.1.3 临泉县番薯地短体线虫多样性 | 第34-36页 |
4.2 短体等寄生线虫鉴定 | 第36-59页 |
4.2.1 短体线虫种类鉴定 | 第36-53页 |
4.2.2 短体属线虫检索表 | 第53-54页 |
4.2.3 滑刃线虫等寄生线虫鉴定 | 第54-59页 |
4.3 番薯地杂草多样性 | 第59-70页 |
4.3.1 临泉县番薯地杂草发生种类及分布 | 第59页 |
4.3.2 临泉县番薯地杂草发生量(频率) | 第59-63页 |
4.3.3 临泉县番薯地杂草多样性 | 第63-67页 |
4.3.4 临泉县番薯地杂草危害性 | 第67-70页 |
4.4 短体线虫发生量与多样性关系 | 第70-73页 |
4.4.1 短体线虫发生频率与线虫多样性关系 | 第70-71页 |
4.4.2 土壤线虫与杂草多样性关系 | 第71-7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3-76页 |
5.1 调查范围中未发现番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 第73页 |
5.2 淮北地区番薯地发现短体属寄生线虫等类群 | 第73页 |
5.3 短体线虫是淮北地区番薯地重要寄生线虫 | 第73页 |
5.4 鉴定发现淮北地区番薯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等8种寄生线虫 | 第73-75页 |
5.5 淮北地区番薯地杂草多样性特征 | 第75页 |
5.6 番薯地短体线虫发生量与杂草多样性相关性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A | 第83-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