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视野下“格杀勿论”的变迁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格杀勿论”的释义 | 第9-10页 |
(一) “格杀勿论”的现代含义 | 第9页 |
(二) “格杀勿论”成词渊源 | 第9-10页 |
二、“格杀勿论”在各代的流变 | 第10-26页 |
(一) “格杀勿论”在秦汉的产生 | 第10-15页 |
1、“格杀勿论”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2、汉律对“格杀勿论”具体规定 | 第12-15页 |
(1) 正当防卫中的“格杀勿论” | 第12页 |
(2) 《二年律令·捕律》中的“格杀勿论” | 第12-13页 |
(3) 一般“捕斩”与特殊“捕斩” | 第13-14页 |
(4) “谒杀”、“擅杀”时的“勿论” | 第14-15页 |
(二) “格杀勿论”在唐朝的发展 | 第15-22页 |
1、《唐律》中的“格杀勿论” | 第15-18页 |
2、《唐律》规定与秦汉时期的区别 | 第18-22页 |
(1) 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 第18-20页 |
(2) 罪人拒捕格杀勿论的适用条件 | 第20-21页 |
(3) 第三人的捕格权 | 第21页 |
(4) 过失杀“勿论” | 第21-22页 |
(三) 明清关于“格杀勿论”规定的变化 | 第22-26页 |
1、明清规定与《唐律》的区别 | 第22-24页 |
(1) “夜无故入人家”条相关律例的变化 | 第23页 |
(2) 罪人拒捕中“格杀勿论”的变化 | 第23-24页 |
2、明清关于“格杀勿论”创新规定 | 第24-26页 |
(1) 明清律关于“杀奸”的规定 | 第24-25页 |
(2) 晚清“就地正法”的出现 | 第25-26页 |
三、“格杀勿论”变迁的社会影响 | 第26-30页 |
(二) “格杀勿论”不是中央对死刑决定权的下放 | 第26-27页 |
(三) “格杀勿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三) “格杀勿论”制度的进步性与滞后性 | 第28-30页 |
四、“格杀勿论”在现代正当防卫中的痕迹 | 第30-32页 |
(一) “格杀勿论”在无限防卫中的痕迹 | 第30页 |
(二) “罪人拒捕”在职务行为中的痕迹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