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水稻种质资源概述 | 第13-16页 |
1.1.1 水稻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类 | 第13页 |
1.1.2 水稻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与利用 | 第13-15页 |
1.1.3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1.4 地方稻资源的优异性 | 第15-16页 |
1.2 水稻同名异种资源研究 | 第16-18页 |
1.2.1 水稻同名异种概念和由来 | 第16-17页 |
1.2.2 同名异种资源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2.3 同名异种水稻资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 第18-22页 |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2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 第18-19页 |
1.3.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4 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第2章 湖南同近名地方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4-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 主要试剂、仪器及耗材 | 第24-25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24-25页 |
2.3 试验处理方法 | 第25-27页 |
2.3.1 表现型性状评价 | 第25页 |
2.3.2 SSR标记分析 | 第25-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4.1 组内表型遗传距离分析 | 第27-29页 |
2.4.2 组内SSR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29-31页 |
2.4.3 表现型与SSR标记分析综合比较 | 第31-35页 |
2.5 讨论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第三次普查收集水稻资源的表型性状分析 | 第38-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3.1.1 材料来源 | 第38页 |
3.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 第38页 |
3.1.3 数据标准化 | 第38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2 试验结果与统计 | 第38-50页 |
3.2.1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描述性性状的表型差异分布 | 第39-40页 |
3.2.2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数量性状的表型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3.2.3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2-43页 |
3.2.4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资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3.2.5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资源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6页 |
3.2.6 湖南普查收集水稻资源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46-48页 |
3.2.7 湖南普查收集的水稻资源优异种质筛选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53页 |
3.3.1 表型差异 | 第50-52页 |
3.3.2 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湖南普查收集的水稻资源性状年际间差异分析 | 第54-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4.2.1 性状年际间基本统计量 | 第54-56页 |
4.2.2 性状年际间方差分析 | 第56-57页 |
4.3 讨论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一、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62页 |
三、后期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