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人性论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扬雄人性论思想之产生 | 第12-29页 |
第一节 扬雄人性论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 第12-17页 |
一、扬雄的生平经历 | 第12-14页 |
二、社会的动荡不安 | 第14-15页 |
三、思想领域的复杂变化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扬雄人性论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一、对先秦和汉初人性论的批判 | 第17-24页 |
二、扬雄的宇宙观 | 第24-26页 |
三、扬雄的身心观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扬雄人性论思想之内涵 | 第29-45页 |
第一节 人性的界定 | 第29-34页 |
一、人之“性” | 第29-31页 |
二、人性之“混” | 第31-32页 |
三、人性中的“气”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人性向善 | 第34-37页 |
一、“玄”之本体要求 | 第34-35页 |
二、从善者幽正 | 第35-36页 |
三、君子贵迁善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人性有恶 | 第37-39页 |
一、恣乎性情-聪明不开 | 第37-38页 |
二、由于情欲-入自禽门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人之修性 | 第39-45页 |
一、“晞圣” | 第39-40页 |
二、“强学” | 第40-43页 |
三、“力行”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扬雄人性论思想之评析 | 第45-52页 |
第一节 扬雄人性论的历史影响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扬雄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