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兵兵球削球手武杨、金景娥技战术特点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前言 | 第9-10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2.1 削球打法的历史回顾 | 第10页 | 
| 2.2 削球打法的现状 | 第10-13页 | 
| 2.3 削球打法的研究 | 第13-15页 | 
| 2.3.1 削球与防守 | 第13-14页 | 
| 2.3.2 削球与进攻 | 第14-15页 | 
| 2.4 小结 | 第15-16页 |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 3.2.2 录像观察法 | 第16-17页 |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17-1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55页 | 
| 4.1 金景娥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 第19-37页 | 
| 4.1.1 发抢段技战术分析 | 第19-26页 | 
| 4.1.2 接抢段的技战术使用分析 | 第26-33页 | 
| 4.1.3 相持段的技战术分析 | 第33-37页 | 
| 4.1.4 金景娥在比赛中削球和攻球使用分析 | 第37页 | 
| 4.2 武杨的技战术分析 | 第37-54页 | 
| 4.2.1 发抢段技战术分析 | 第37-43页 | 
| 4.2.2 接抢段的技战术使用分析 | 第43-50页 | 
| 4.2.3 相持段的技战术分析 | 第50-54页 | 
| 4.3 金景娥和武杨的技战术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4.3.1 发抢段 | 第54-55页 | 
| 4.3.2 接抢段 | 第55页 | 
| 4.3.3 相持段 | 第55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66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