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小说中的都市书写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台湾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2 内地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台北的兴起与都市文学的发展 | 第20-24页 |
2.1 台北的崛起与发展 | 第20-21页 |
2.2 台北都市文学的发展 | 第21-22页 |
2.3 台北都市文学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3 多元文化对朱天文创作的影响 | 第24-35页 |
3.1 家学与师承 | 第24-28页 |
3.1.1 家学渊源 | 第25-26页 |
3.1.2 恩师胡兰成 | 第26-27页 |
3.1.3 师法张爱玲 | 第27-28页 |
3.2 与台湾本土化运动的融合 | 第28-31页 |
3.3 西方文化对朱天文小说的影响 | 第31-35页 |
4 朱天文笔下台北都市面孔 | 第35-51页 |
4.1 都市中的眷村 | 第35-38页 |
4.1.1 初入都市眷村人 | 第35-37页 |
4.1.2 炎夏之都 | 第37-38页 |
4.2 华丽的世纪末都市 | 第38-45页 |
4.2.1 消费之都 | 第39-41页 |
4.2.2 符码之都 | 第41-43页 |
4.2.3 世纪末的都市人物 | 第43-45页 |
4.3 情欲都市 | 第45-49页 |
4.3.1 都市里的“荒入” | 第45-47页 |
4.3.2 情欲乌托邦 | 第47-49页 |
4.4 综艺都市 | 第49-51页 |
5 新时期的都市书写尝试——转向卡尔维诺 | 第51-56页 |
5.1 不断离题的写作尝试 | 第51-53页 |
5.2 菩萨低眉的姿态 | 第53-54页 |
5.3 回归现代“士”——用书写顶住遗忘 | 第54-56页 |
6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