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2-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特色之处 | 第21-23页 |
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3-3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2.1.1 历史与历史学 | 第23-24页 |
2.1.2 教育与教育观 | 第24-25页 |
2.1.3 历史教育和历史教育观 | 第25页 |
2.1.4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 | 第25-27页 |
2.2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要素构成 | 第27-32页 |
2.2.1 历史教育主体 | 第28-29页 |
2.2.2 历史教育客体 | 第29页 |
2.2.3 历史教育内容 | 第29-30页 |
2.2.4 历史教育载体 | 第30页 |
2.2.5 历史教育目标 | 第30-32页 |
3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理论渊源 | 第32-38页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 | 第32-35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现与创立 | 第32-34页 |
3.1.2 列宁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实践 | 第34-35页 |
3.2 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研究的优良传统 | 第35-38页 |
4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演进轨迹 | 第38-45页 |
4.1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初步形成——毛泽东的历史教育观 | 第38-40页 |
4.2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探索和发展——邓小平的历史教育观 | 第40-41页 |
4.3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进一步丰富——江泽民、胡锦涛的历史教育观 | 第41-43页 |
4.4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开拓创新——习近平的历史教育观 | 第43-45页 |
5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各要素分析 | 第45-77页 |
5.1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对象 | 第45-52页 |
5.1.1 历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学生群体 | 第46-49页 |
5.1.2 历史教育的广泛对象包括社会群体 | 第49-52页 |
5.2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内容 | 第52-61页 |
5.2.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 | 第54-55页 |
5.2.2 以革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史 | 第55-58页 |
5.2.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特征的改革开放史 | 第58-60页 |
5.2.4 以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为补充的世界史 | 第60-61页 |
5.3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载体 | 第61-69页 |
5.3.1 以家庭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教育 | 第62-63页 |
5.3.2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教育 | 第63-66页 |
5.3.3 以社会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教育 | 第66-69页 |
5.4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目标 | 第69-77页 |
5.4.1 个体角度的目标 | 第71-73页 |
5.4.2 社会角度的目标 | 第73-77页 |
6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主要特征 | 第77-83页 |
6.1 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 | 第77-78页 |
6.2 主导性与多元化统一 | 第78-80页 |
6.3 专业性与群众性相融 | 第80页 |
6.4 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 | 第80-83页 |
7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观的实践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 第83-94页 |
7.1 坚持党对历史教育的根本领导,促进科学历史观的养成以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 第83-87页 |
7.2 培养一大批历史教育人才,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坚定文化自信 | 第87-90页 |
7.3 继续推进群众性历史教育,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90-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