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蛋白质健康标志物 | 第19-21页 |
1.1.1 蛋白质健康标志物及其应用 | 第19页 |
1.1.2 蛋白质定量问题分类 | 第19-20页 |
1.1.3 蛋白质定量方法 | 第20-21页 |
1.2 血清总蛋白 | 第21-22页 |
1.2.1 血清总蛋白的测定意义 | 第21页 |
1.2.2 双缩脲法 | 第21-22页 |
1.3 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 第22-24页 |
1.3.1 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 第22页 |
1.3.2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意义 | 第22-23页 |
1.3.3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定量方法现状 | 第23页 |
1.3.4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第23-24页 |
1.4 PCR蛋白定量技术 | 第24-25页 |
1.4.1 G2蛋白简介 | 第24页 |
1.4.2 PCR定量技术 | 第24-25页 |
1.4.3 PCR定量技术应用于蛋白定量 | 第25页 |
1.5 课题提出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双缩脲法测定血清中总蛋白浓度 | 第29-43页 |
2.1 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2.1.1 试剂 | 第30页 |
2.1.2 仪器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 第30-31页 |
2.2.2 移液枪的校准 | 第31页 |
2.2.3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校准 | 第31页 |
2.2.4 测定步骤 | 第31-32页 |
2.2.5 方法学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2.2.6 RELA样品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2.3.1 移液枪的校准和检定结果 | 第34页 |
2.3.2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校准和检定结果 | 第34-35页 |
2.3.3 双缩脲法方法学评价 | 第35-36页 |
2.3.4 RELA样品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2.3.5 不确定度评价 | 第37-40页 |
2.3.6 结果反馈 | 第40页 |
2.3.7 本研究的亮点 | 第40-41页 |
2.4 结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纯品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研究 | 第43-57页 |
3.1 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3.1.1 试剂 | 第44-45页 |
3.1.2 仪器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SDS-PAGE纯度测定 | 第45页 |
3.2.2 高效液相色谱纯度测定 | 第45-46页 |
3.2.3 MALDI-TOF分子量测定 | 第46页 |
3.2.4 蛋白质鉴定 | 第46页 |
3.2.5 质量平衡法测定H-FABP蛋白质含量 | 第46-47页 |
3.2.6 同位素稀释质谱(IDMS)法测定H-FABP蛋白质含量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3.1 H-FABP基本性质的表征 | 第48-52页 |
3.3.2 H-FABP含量HPLC-IDMS测定结果 | 第52-56页 |
3.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血清中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研究 | 第57-67页 |
4.1 仪器和试剂 | 第58页 |
4.1.1 试剂 | 第58页 |
4.1.2 仪器 | 第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4.2.1 蛋白的酶切 | 第58-59页 |
4.2.2 酶切肽段MS分析 | 第59页 |
4.2.3 天然H-FABP与~(15)N-H-FABP酶切肽段的匹配 | 第59页 |
4.2.4 特异性肽段的选择 | 第59页 |
4.2.5 血清中H-FABP含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4.2.6 血清中H-FABP的ELISA试剂盒分析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1 纯品H-FABP的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60页 |
4.3.2 ~(15)N-H-FABP酶切结果 | 第60-61页 |
4.3.3 特异性肽段的选择 | 第61页 |
4.3.4 IDMS方法测定血清中的H-FABP | 第61-62页 |
4.3.5 加标回收率 | 第62-63页 |
4.3.6 SILAC-IDMS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 第63页 |
4.3.7 血清中H-FABP ELISA试剂盒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4.3.8 SILAC-IDMS法的溯源链 | 第64页 |
4.4 结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PCR定量技术应用于G2蛋白定量方法研究 | 第67-85页 |
5.1 仪器和试剂 | 第68-69页 |
5.1.1 试剂 | 第68页 |
5.1.2 仪器 | 第68-6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9-73页 |
5.2.1 G2蛋白样品的制备及定量 | 第69页 |
5.2.2 PCR蛋白定量原理 | 第69-70页 |
5.2.3 生物素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70-71页 |
5.2.4 探针强制靠近实验 | 第71-72页 |
5.2.5 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于G2蛋白的定量 | 第72-73页 |
5.2.6 数字定量PCR技术应用于G2蛋白的定量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5.3.1 强制接近探针检验结果 | 第73-74页 |
5.3.2 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于G2蛋白定量方法学评价 | 第74-78页 |
5.3.3 数字PCR技术应用于G2蛋白定量方法学评价 | 第78-82页 |
5.3.4 PCR定量技术与ELISA定量技术的比较 | 第82-83页 |
5.4 结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