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效应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8页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论文框架第19页
        1.4.3 重点与难点第19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1.5.1 创新之处第19-20页
        1.5.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及“营改增”的基本概况第21-32页
    2.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与范围界定第21-22页
    2.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第22-25页
        2.2.1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第22页
        2.2.2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布第22-24页
        2.2.3 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分布第24-25页
    2.3 我国“营改增”的概况第25-27页
        2.3.1 我国“营改增”的背景第25-26页
        2.3.2 我国“营改增”的内容第26-27页
    2.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的进展第27-28页
    2.5 “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第28-29页
        2.5.1 有利于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负担第28-29页
        2.5.2 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细化第29页
        2.5.3 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第29页
    2.6 “营改增”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税负情况第29-32页
        2.6.1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情况第30页
        2.6.2 “营改增”后税负减少的原因分析第30-31页
        2.6.3 “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其他影响第31-32页
第3章 “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第32-36页
    3.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内涵及指标确立第32-33页
        3.1.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内涵第32页
        3.1.2 研究“营改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指标确立第32-33页
    3.2 研究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效应的作用第33-34页
    3.3 “营改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机制分析第34-36页
        3.3.1 “营改增”对投入环节的作用机制第34页
        3.3.2 “营改增”对研发环节的作用机制第34页
        3.3.3 “营改增”对销售环节的作用机制第34-36页
第4章 “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第36-41页
    4.1 模型介绍第36-37页
    4.2 指标设置第37页
    4.3 模型建立第37-39页
    4.4 数据收集选取第39页
    4.5 实证结果分析第39-40页
    4.6 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后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第41-43页
    5.1 差别税率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第41页
    5.2 税收征管体系与税收立法不完善不理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41-42页
    5.3 现有的抵扣制度增加了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压力第42页
    5.4 支持高级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欠缺第42-43页
第6章 国际经验及政策建议第43-48页
    6.1 国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43-44页
        6.1.1 发达国家的经验第43-44页
        6.1.2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第44页
    6.2 政策建议第44-48页
        6.2.1 继续降低增值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第44-45页
        6.2.2 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系以及加快我国税收立法第45-46页
        6.2.3 适当扩大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第46-47页
        6.2.4 加大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实践研究--以H区国税局为例
下一篇:A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