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花生连作障碍的现状及措施 | 第11-13页 |
1.1.1 花生连作障碍的现状及危害 | 第11页 |
1.1.2 目前克服花生连作障碍的措施 | 第11页 |
1.1.3 粘质沙雷氏菌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 灵菌红素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1.2.1 灵菌红素在医药业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2.2 灵菌红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灵菌红素的生产现状 | 第15-19页 |
1.3.1 高产灵菌红素的传统手段 | 第15-17页 |
1.3.2 高产灵菌红素的现代生物学手段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粘质沙雷氏菌RZ-21对花生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 | 第21-4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2.1.1 实验菌株和花生品种及土壤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2页 |
2.1.3 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2.1.4 盆栽设计 | 第23页 |
2.1.5 拮抗实验 | 第23页 |
2.1.6 病原菌Real-time PCR定量 | 第23-24页 |
2.1.7 花生农艺指标检测 | 第24页 |
2.1.8 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2.1.9 土壤微生物含量检测 | 第25页 |
2.1.10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2.1.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2.2.1 花生农艺指标的变化 | 第27-29页 |
2.2.2 RZ-21对两种典型病原菌的拮抗性 | 第29页 |
2.2.3 土壤中两种典型病原菌的定量分析 | 第29-31页 |
2.2.4 土壤酶活变化分析 | 第31-33页 |
2.2.5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2.2.6 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变化分析 | 第35-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提高灵菌红素产量 | 第40-5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6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40页 |
3.1.2 仪器、材料及试剂 | 第40页 |
3.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3.1.4 生物量检测 | 第41页 |
3.1.5 灵菌红素含量检测 | 第41页 |
3.1.6 单因素实验 | 第41-42页 |
3.1.7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42-44页 |
3.1.8 最陡爬坡实验 | 第44页 |
3.1.9 Box-Behnken Design实验 | 第44-46页 |
3.1.10 响应面优化分析及验证 | 第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3.2.1 单因素筛选结果 | 第46-53页 |
3.2.2 PB实验确定影响灵菌红素产量的重要因子 | 第53页 |
3.2.3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最接近响应面区域 | 第53-54页 |
3.2.4 BBD实验确定最优水平 | 第54-55页 |
3.2.5 响应面分析及验证 | 第55-56页 |
3.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4章 分阶段转速调控策略优化发酵产灵菌红素 | 第58-6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4.1.1 菌株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58-59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59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59页 |
4.1.4 灵菌红素含量检测及生产效率的获得 | 第59-60页 |
4.1.5 生物量检测 | 第60页 |
4.1.6 蔗糖浓度检测 | 第60页 |
4.1.7 溶氧值(DO)检测 | 第60页 |
4.1.8 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60页 |
4.1.9 Real-time qRCR测定灵菌红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 | 第60-61页 |
4.1.10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2.1 不同转速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2 不同转速对灵菌红素产量及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3 不同转速对蔗糖消耗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4 不同转速对溶氧水平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5 两阶段转速调控后的验证 | 第65页 |
4.2.6 不同发酵条件对灵菌红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