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峨山花岗岩体(北部)剥蚀程度研究及找矿潜力探讨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成矿地质体剥蚀深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区域研究简史及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论文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9-20页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21-33页 |
2.1 构造 | 第22-26页 |
2.1.1 褶皱构造及特征 | 第22-24页 |
2.1.2 断裂及特点 | 第24-26页 |
2.2 地层 | 第26-30页 |
2.2.1 基底地层 | 第26-28页 |
2.2.3 盖层地层 | 第28-30页 |
2.3 岩浆岩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峨山花岗岩体及岩石学特征 | 第33-40页 |
3.1 坡脚单元 | 第33-36页 |
3.1.1 分布特征 | 第33页 |
3.1.2 岩石学特征 | 第33-36页 |
3.2 驴子村单元 | 第36-38页 |
3.2.1 分布特征 | 第36页 |
3.2.2 岩石学特征 | 第36-38页 |
3.3 模克拉单元 | 第38-40页 |
3.3.1 分布特征 | 第38页 |
3.3.2 岩石学特征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峨山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5页 |
4.1 主量元素化学特征 | 第40-42页 |
4.2 微量元素化学特征 | 第42-43页 |
4.3 稀土元素化学特征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峨山花岗岩体侵位及年代学 | 第45-54页 |
5.1 成岩成矿年龄 | 第45页 |
5.2 岩体的大地构造环境 | 第45-47页 |
5.2.1 成岩构造背景判别 | 第45-46页 |
5.2.2 侵位构造环境探讨 | 第46-47页 |
5.3 峨山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构造特征 | 第47-50页 |
5.3.1 坡脚单元与围岩关系 | 第47-48页 |
5.3.2 驴子村单元与围岩关系 | 第48-49页 |
5.3.3 模克拉单元与围岩关系 | 第49-50页 |
5.4 侵位深度和机制 | 第50-54页 |
5.4.1 侵位深度判别 | 第50-51页 |
5.4.2 侵位机制 | 第51-54页 |
第六章 岩体剥蚀深度研究 | 第54-68页 |
6.1 剥蚀深度估算 | 第54-56页 |
6.1.1 地质温压计理论基础及选择 | 第54-55页 |
6.1.2 流体包裹体温压计 | 第55-56页 |
6.2 实验方法及样品备制 | 第56-57页 |
6.2.1 样品采集原则 | 第56-57页 |
6.2.2 采集方法及要求 | 第57页 |
6.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57-58页 |
6.4 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6.5 包裹体物理性质 | 第61-65页 |
6.5.1 显微测温结果 | 第61页 |
6.5.2 流体包裹体盐度 | 第61-62页 |
6.5.3 流体密度 | 第62-63页 |
6.5.4 流体包裹体成岩压力 | 第63-65页 |
6.6 剥蚀深度估算结果 | 第65-68页 |
第七章 找矿潜力探讨 | 第68-87页 |
7.1 成矿地质体与矿床的空间位置关系 | 第68-73页 |
7.1.1 成矿地质体与矿床的横向分布 | 第68-69页 |
7.1.2 成矿地质体与矿床的竖向分布 | 第69-71页 |
7.1.3 成矿深度范围 | 第71-73页 |
7.2 成矿模型 | 第73-74页 |
7.3 研究区内生矿床类型及分布 | 第74-81页 |
7.3.1 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 | 第74-77页 |
7.3.2 峨山花岗岩体与矿床分布规律与成矿模式 | 第77-81页 |
7.4 找矿潜力探讨 | 第81-85页 |
7.4.1 岩体北部(N)、西部(W) | 第82-83页 |
7.4.2 岩体东(E)、中(C)部 | 第83-85页 |
7.5 找矿靶区 | 第85-8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A | 第96-97页 |
附录B | 第97-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