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依兰县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第10页 |
1.1.2 国家政策的鼓励及影响 | 第10-11页 |
1.1.3 市民需求的转变 | 第11页 |
1.1.4 依兰县未来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简析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2-34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26页 |
2.1.1 绿道 | 第22-25页 |
2.1.2 绿道网络 | 第25页 |
2.1.3 绿道选线 | 第25-26页 |
2.2 绿道研究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2.2.2 景观连接度理论 | 第26-27页 |
2.2.3 缓冲区理论 | 第27页 |
2.2.4 “场所精神” | 第27-28页 |
2.3 绿道选线的基础研究 | 第28-32页 |
2.3.1 绿道选线特征 | 第28页 |
2.3.2 绿道的功能 | 第28-30页 |
2.3.3 绿道选线方法 | 第30-32页 |
2.3.4 绿道选线要素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依兰县现状及绿道选线适宜性分析 | 第34-66页 |
3.1 依兰县概况 | 第34-39页 |
3.1.1 区位区划 | 第34-35页 |
3.1.2 社会经济 | 第35页 |
3.1.3 历史人文 | 第35-36页 |
3.1.4 自然生态 | 第36-37页 |
3.1.5 相关规划 | 第37-39页 |
3.2 依兰县绿道选线的相关要素现状 | 第39-50页 |
3.2.1 山水自然特征要素 | 第40-43页 |
3.2.2 山水人文特征要素 | 第43-48页 |
3.2.3 城市基础设施要素 | 第48-50页 |
3.3 依兰县绿道选线的适宜性分析 | 第50-65页 |
3.3.1 评价方法 | 第51页 |
3.3.2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51-52页 |
3.3.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2-61页 |
3.3.4 单项选线要素的评价 | 第61-65页 |
3.3.5 综合评价 | 第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依兰县绿道体系规划及策略研究 | 第66-88页 |
4.1 依兰县绿道选线 | 第66-74页 |
4.1.1 规划目标与原则 | 第66-67页 |
4.1.2 规划构思 | 第67页 |
4.1.3 依兰县绿道的空间布局 | 第67-71页 |
4.1.4 绿道线路的等级结构 | 第71-74页 |
4.2 依兰县绿道线路设计 | 第74-80页 |
4.2.1 河流湿地绿道 | 第75-77页 |
4.2.2 交通连接绿道 | 第77-78页 |
4.2.3 旅游资源绿道 | 第78-79页 |
4.2.4 生态保护绿道 | 第79-80页 |
4.3 依兰县绿道规划策略研究 | 第80-86页 |
4.3.1 依兰县绿道生态景观规划 | 第80-83页 |
4.3.2 依兰县绿道交通设施规划 | 第83-84页 |
4.3.3 依兰县绿道服务设施规划 | 第84-85页 |
4.3.4 依兰县绿道线路的分期建设规划 | 第85-86页 |
4.4 规划实施建议 | 第86-87页 |
4.4.1 组织管理 | 第86页 |
4.4.2 技术支持 | 第86页 |
4.4.3 政策支持 | 第86页 |
4.4.4 资金筹措 | 第86页 |
4.4.5 维护管理与监督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