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喀斯特山区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和耐受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背景第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8页
        1.2.1 研究目的第7-8页
        1.2.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3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第12页
        1.3.4 研究述评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3 创新点第14-15页
        1.4.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第16-2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19页
        2.1.1 地理位置第17页
        2.1.2 地质地貌第17-18页
        2.1.3 水文气候第18页
        2.1.4 土壤和植被第18页
        2.1.5 农业资源第18-19页
        2.1.6 社会经济第19页
    2.2 数据来源第19-21页
        2.2.1 遥感数据第19-20页
        2.2.2 统计数据第20-21页
第三章 土地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价第21-30页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1-22页
    3.2 土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模型第22-24页
        3.2.1 基本思路第22-23页
        3.2.2 土地生态环境子系统健康标准与等级划分第23-2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3.3.1 土地生态环境子系统健康状况分析第24-26页
        3.3.2 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健康状况分析及空间分布规律第26-28页
    3.4 对策及建议第28-30页
第四章 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0-43页
    4.1 响应层级划分第30页
    4.2 干扰响应指标的确定第30-31页
    4.3 干扰及各响应级指标计算第31-35页
        4.3.1 人类活动干扰第31-32页
        4.3.2 一级响应计算第32-33页
        4.3.3 二级响应计算第33-34页
        4.3.4 三级响应计算第34-35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4.4.1 人类活动强度第35-36页
        4.4.2 一级响应第36-39页
        4.4.3 二级响应第39-40页
        4.4.4 三级响应第40-43页
第五章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第43-51页
    5.1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指标体系构建第43-44页
    5.2 权重的确定第44-45页
    5.3 响应度模型第45-46页
        5.3.1 综合指数第45页
        5.3.2 人类活动与土地生态环境关系协调度与耦合度模型第45页
        5.3.3 人类活动与土地生态环境关系响应度模型第45-4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5.4.1 人类活动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分析第46-48页
        5.4.2 人类活动与土地生态环境关系响应度分析第48-49页
        5.4.3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分析第49-51页
第六章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耐受能力测度第51-58页
    6.1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耐受上限第51-52页
    6.2 土地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耐受下限第52页
        6.2.1 边际土地生态环境影响模型构建第52页
        6.2.2 边际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率模型构建第5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2-58页
        6.3.1 耐受上限第52-54页
        6.3.2 耐受下限第54-56页
        6.3.3 耐受范围第56-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7.1 研究结论第58-59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脱贫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
下一篇: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