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1.2.1 传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1 单因素干旱指数 | 第16-18页 |
1.2.1.2 多因素干旱指数 | 第18-20页 |
1.2.2 卫星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1.2.2.1 基于植被指数的干旱监测 | 第20-23页 |
1.2.2.2 基于植被结构和生理参数的干旱监测 | 第23-26页 |
1.2.2.3 基于气象和水文变量的干旱监测 | 第26-28页 |
1.2.2.4 其他方法 | 第28-2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 第33-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6页 |
2.1.1 中国西南地区 | 第33-34页 |
2.1.2 中国青海湖流域 | 第34页 |
2.1.3 Wisconsin通量站点 | 第34-35页 |
2.1.4 亚马逊森林 | 第35-36页 |
2.2 数据及处理 | 第36-42页 |
2.2.1 卫星遥感数据 | 第37-40页 |
2.2.1.1 AVHRRNDVI | 第37-38页 |
2.2.1.2 MODIS数据 | 第38-39页 |
2.2.1.3 GOME-2和OCO-2SIF | 第39-40页 |
2.2.1.4 TRMM降雨 | 第40页 |
2.2.1.5 升尺度GPP产品 | 第40页 |
2.2.2 栅格气象数据 | 第40-42页 |
2.2.2.1 GLDAS-2土壤水分及云量数据 | 第40-41页 |
2.2.2.2 CERES辐射数据 | 第41页 |
2.2.2.3 NCEP气象数据 | 第41页 |
2.2.2.4 MERRA-2气象数据 | 第41页 |
2.2.2.5 SPEI产品 | 第41-42页 |
2.2.3 站点观测数据 | 第42页 |
2.2.3.1 气象数据 | 第42页 |
2.2.3.2 通量数据 | 第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区域干旱监测及生态系统响应方法体系 | 第43-57页 |
3.1 基于SPEI的干旱监测 | 第43-47页 |
3.2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干旱监测 | 第47-56页 |
3.2.1 基于CWC的干旱监测 | 第47-52页 |
3.2.1.1 CWC反演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3.2.1.2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3.2.1.3 LUT算法 | 第50-52页 |
3.2.2 基于SIF的干旱监测 | 第52-56页 |
3.2.2.1 SIF监测植被光合作用原理 | 第52-54页 |
3.2.2.2 SIF与GPP关系 | 第54-55页 |
3.2.2.3 SIF动态变化原理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气象干旱监测 | 第57-68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4.3.1 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58-60页 |
4.3.2 趋势分析 | 第60-61页 |
4.3.3 干旱的时空影响程度 | 第61-63页 |
4.3.4 SPEI表现评估 | 第63-67页 |
4.3.4.1 监测土壤水分的表现 | 第63-66页 |
4.3.4.2 监测植被干旱的表现 | 第66-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反演冠层含水量的草地干旱监测 | 第68-79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5.3.1 反演 CWC 的时空特征 | 第70-72页 |
5.3.2 CWC的干旱敏感性分析 | 第72-73页 |
5.3.3 CWC与MODISGPP、ET关系 | 第73-75页 |
5.4 讨论 | 第75-78页 |
5.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基于OCO-2SIF和通量塔GPP的森林SIF-GPP关系评估 | 第79-94页 |
6.1 引言 | 第79-81页 |
6.2 数据与方法 | 第81-82页 |
6.2.1 SIF-GPP关系 | 第81页 |
6.2.2 MODISGPP算法 | 第81-82页 |
6.2.3 格网化SIF和GPP的生成 | 第8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2-90页 |
6.3.1 SIF、植被指数与通量塔GPP关系 | 第82-85页 |
6.3.2 影响SIF-GPP关系的因素 | 第85-87页 |
6.3.3 SIF与APAR以及LUEp的关系 | 第87-89页 |
6.3.4 评估非线性SIF估算GPP的模型 | 第89-90页 |
6.3.5 OCO-2SIF及GPP景观尺度栅格化 | 第90页 |
6.4 讨论 | 第90-93页 |
6.5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基于卫星SIF的亚马逊热带森林干旱监测 | 第94-110页 |
7.1 引言 | 第94-95页 |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5-98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9页 |
7.3.1 森林绿度与SIF异常 | 第98-102页 |
7.3.2 更高的APAR部分抵消水分缺失对光合作用的负面影响 | 第102-106页 |
7.3.3 降雨和VPD对SIFyield的控制作用 | 第106-109页 |
7.4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8.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1-132页 |
(一)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1页 |
(二)发表和录用的SCI论文 | 第131-132页 |
(三)参与国际会议及相关文章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