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研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2.1.1 新媒体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5-16页 |
2.2.2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说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魏则西事件舆情发展及分析 | 第18-35页 |
3.1 魏则西事件回顾 | 第18-19页 |
3.2 魏则西事件舆情发展过程 | 第19-25页 |
3.2.1 舆情起源 | 第19-21页 |
3.2.2 舆情升温 | 第21-22页 |
3.2.3 舆情爆发 | 第22-24页 |
3.2.4 舆情收尾 | 第24-25页 |
3.3 魏则西事件舆情分析 | 第25-35页 |
3.3.1 关注人群分析 | 第25-29页 |
3.3.2 舆情传播过程分析 | 第29-35页 |
第四章 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4页 |
4.1 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 第35-37页 |
4.1.1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 | 第36页 |
4.1.2 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 | 第36-37页 |
4.1.3 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 | 第37页 |
4.2 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4.2.1 网络舆情监控的主体意识不强 | 第37-38页 |
4.2.2 网络舆情监测不及时 | 第38页 |
4.2.3 网络舆情引导不科学 | 第38-39页 |
4.3 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4.3.1 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的理念比较落后 | 第39-40页 |
4.3.2 政府缺乏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 第40-41页 |
4.3.3 政府缺乏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的优化策略 | 第44-56页 |
5.1 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的主体意识 | 第44-45页 |
5.1.1 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 第44-45页 |
5.1.2 增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责任意识 | 第45页 |
5.2 完善政府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 第45-52页 |
5.2.1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内容 | 第45-46页 |
5.2.2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 | 第46-50页 |
5.2.3 建立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 | 第50-52页 |
5.3 优化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 第52-56页 |
5.3.1 快报事实,慎讲原因 | 第52-53页 |
5.3.2 以情动人,以诚感人 | 第53页 |
5.3.3 主动出击,设置网络议程 | 第53-54页 |
5.3.4 斩断谣言源头,依法惩处 | 第54-55页 |
5.3.5 团结和培养意见领袖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