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一般分析 | 第12-16页 |
(一) 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12页 |
(二) 逆向人格否认制度与一般人格否认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12-14页 |
1. 两种人格否认制度的共同性 | 第12-13页 |
2. 两种人格否认制度的差异性 | 第13-14页 |
(三) 逆向人格否认之类型化研究 | 第14-16页 |
1. 请求权主体不同 | 第14-15页 |
2. 诉讼目的不同 | 第15页 |
3. 司法裁量的标准不同 | 第15-16页 |
二、关于逆向人格否认应否确立的立场分歧 | 第16-24页 |
(一) 反对说 | 第16-20页 |
1.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 第16页 |
2. 容易产生法理和逻辑上的悖论 | 第16-17页 |
3. 我国现有制度完全能够替代逆向人格否认 | 第17-19页 |
4.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19-20页 |
(二) 肯定说 | 第20-21页 |
(三) 笔者针对否定说观点之反驳 | 第21-24页 |
三、引入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 第24-40页 |
(一) 引入的理论价值 | 第24-26页 |
1. 从法律制度的健全角度考虑 | 第24页 |
2.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分析 | 第24-26页 |
(二) 引入的实践价值 | 第26-30页 |
1. (2015)渝民初字第03 194号,曹勇与张胜、陈淑玉、北京荣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 | 第27-28页 |
2. 天门永福粮油农贸有限公司、刘桂美民间借贷纠纷案 | 第28-30页 |
(三) 现有制度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 第30-40页 |
1. 《公司法》第二十条可否扩张适用于逆向人格否认制度 | 第30-32页 |
2. 关于《<公司法>解释(三)》第二条可否作为替代性制度的分析 | 第32-34页 |
3. 股权执行程序的局限性 | 第34-35页 |
4. 债权人撤销权的局限性 | 第35页 |
5. 代理制度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6. “债随物走”作为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替代性分析 | 第36-40页 |
四、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研究 | 第40-46页 |
(一) 请求权主体 | 第40-42页 |
1. 内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请求权主体 | 第40-41页 |
2. 外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请求权主体 | 第41-42页 |
(二) 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责任主体 | 第42页 |
1. 内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责任主体 | 第42页 |
2. 外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责任主体 | 第42页 |
(三) 逆向人格否认的行为要件 | 第42-44页 |
1. 内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行为要件 | 第42页 |
2. 外部逆向人格否认的行为要件 | 第42-44页 |
(四) 逆向人格否认的主观要件 | 第44页 |
(五) 逆向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 | 第44-46页 |
五、逆向人格否认适用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研究 | 第46-52页 |
(一) 逆向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1. 穷尽适用原则 | 第46页 |
2. 被动适用原则 | 第46-47页 |
3. 实际有效原则 | 第47页 |
(二) 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诉讼问题 | 第47-52页 |
1. 逆向人格否认案件的举证责任问题 | 第47-49页 |
2. 逆向人格否认制度的责任承担问题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