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佛教史论文

民国时期佛化新青年运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0页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现状回顾第12-18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1. 问题意识及拟解决方案第18页
        2. 研究目标、重点和难点第18-19页
        3. 研究方法第19页
        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9-20页
一、佛化新青年运动产生的时代因缘第20-30页
    (一) 清末民初居士佛教的兴起与抬升第20-23页
    (二) 基督教的刺激与挑战第23-26页
    (三) 新思潮的冲击与佛化救国的彰显第26-30页
二、佛化新青年力量凝聚与平台搭建第30-47页
    (一) 内涵解析第30-35页
        1. 何为佛化新青年第30-32页
        2. 佛化新青年的核心代表第32-35页
    (二) 理念契合:导师太虚大师的佛化思想及其理论第35-38页
    (三)、平台搭建第38-47页
        1. 组织建设第38-41页
        2. 会务核心干部和支持群体第41-47页
三、“佛化救世”:佛化新青年与佛法调适第47-59页
    (一) 应战基督教第47-53页
        1. 从佛教的立场批评基督教第47-50页
        2. 从佛教的立场正面肯定基督教第50-53页
    (二) 回应科学主义第53-59页
        1. 佛法非宗教非迷信第53-55页
        2. 佛法可补科学之偏第55-59页
四、“佛化救教”:佛化新青年与佛教革新第59-75页
    (一) 肩负佛教复兴重任第59-63页
    (二) 激进与保守之争第63-68页
    (三) 佛化新青年运动之终止第68-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后记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挪威基督教化研究
下一篇:基督教信仰对心理控制源与乐观主义关系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