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日剧“剩女”形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 第9-12页 |
二、女性媒介形象研究 | 第12-13页 |
三、“剩女”形象研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媒介建构 | 第15-16页 |
二、剩女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日剧与“剩女”形象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剩女”作为媒介话题的呈现 | 第19-22页 |
一、荧幕锁定“剩女” | 第20-21页 |
二、“剩女”题材日剧的热播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日剧中的典型“剩女”形象 | 第22-26页 |
一、独立的事业型“剩女” | 第22-24页 |
二、逃避的情伤型“剩女” | 第24-25页 |
三、积极的欲望型“剩女”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日剧中“剩女”形象建构的方式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利用基本要素定位“剩女”形象 | 第26-29页 |
一、职业、年龄勾画“剩女”轮廓 | 第27-28页 |
二、场域的选择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利用叙事策略凸显“剩女”形象 | 第29-32页 |
一、以成长与救赎为叙事主题 | 第29-30页 |
二、以个人情感归宿为叙事线索 | 第30-31页 |
三、巧妙运用细节进行叙述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利用传播语言丰富“剩女”形象 | 第32-37页 |
一、多元化的视觉语言 | 第32-34页 |
二、富有感染力的台词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日剧塑造“剩女”形象的原因探析 | 第37-50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一、传统文化 | 第37-38页 |
二、性别文化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消费时代的媒介选择 | 第39-42页 |
一、消费主体的改变 | 第39-40页 |
二、“剩女”已成为一种消费符号 | 第40-41页 |
三、媒介议题设置与“剩女”经济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迎合受众需求 | 第42-50页 |
一、满足受众审美需求 | 第42-43页 |
二、满足受众情感需求 | 第43-44页 |
三、现实问题的想象性解决 | 第44-46页 |
四、女性寻找自我身份认同 | 第46-50页 |
第四章 日剧中“剩女”形象的反思 | 第50-55页 |
第一节 新性别形象的乌托邦困境 | 第50-52页 |
一、“剩女”形象的刻板化 | 第50-51页 |
二、“剩女”结局的定型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拟态环境对现实的遮蔽 | 第52-55页 |
一、“剩女”问题的放大 | 第52-53页 |
二、电视剧塑造的“剩女”形象对真实形象的遮蔽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