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胃通降十三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4页 |
1 脾胃通降理论的源流 | 第13-16页 |
1.1 脾胃通降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13-14页 |
1.2 脾胃通降理论的近代发展 | 第14-16页 |
2 严光俊教授的“三降五法”和“治胃通降十三法” | 第16-24页 |
2.1 脾胃通降学说的“三降五法” | 第16-18页 |
2.2 治胃通降十三法 | 第18-24页 |
2.2.1 行气通降法 | 第19页 |
2.2.2 温中通降法 | 第19页 |
2.2.3 清化通降法 | 第19-20页 |
2.2.4 健脾通降法 | 第20页 |
2.2.5 降逆通降法 | 第20页 |
2.2.6 养阴通降法 | 第20-21页 |
2.2.7 解郁通降法 | 第21页 |
2.2.8 化湿通降法 | 第21页 |
2.2.9 养心通降法 | 第21-22页 |
2.2.10 活血通降法 | 第22页 |
2.2.11 导滞通降法 | 第22页 |
2.2.12 苦辛通降法 | 第22-23页 |
2.2.13 重镇通降法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4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2.1 疾病诊断标准 | 第24页 |
2.2 证候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3.1 临床数据采集 | 第26-29页 |
3.1.1 病案信息规范化处理 | 第26-28页 |
3.1.2 数据录入 | 第28-29页 |
3.2 数据挖掘 | 第29-30页 |
4 总体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4.1 入选病案一般资料 | 第30-31页 |
4.1.1 性别比例 | 第30页 |
4.1.2 年龄分布 | 第30-31页 |
4.2 频数分布情况及分析 | 第31-34页 |
4.2.1 症状频数 | 第31页 |
4.2.2 治法频数 | 第31-32页 |
4.2.3 用药频数 | 第32-34页 |
5 各治法用药挖掘结果分析 | 第34-45页 |
5.1 行气通降法 | 第34-35页 |
5.2 温中通降法 | 第35-36页 |
5.3 清化通降法 | 第36-37页 |
5.4 健脾通降法 | 第37-38页 |
5.5 降逆通降法 | 第38页 |
5.6 养阴通降法 | 第38-39页 |
5.7 解郁通降法 | 第39-40页 |
5.8 化湿通降法 | 第40-41页 |
5.9 养心通降法 | 第41-42页 |
5.10 活血通降法 | 第42页 |
5.11 导滞通降法 | 第42-43页 |
5.12 苦辛通降法 | 第43-44页 |
5.13 重镇通降法 | 第44-45页 |
6 讨论 | 第45-47页 |
7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文献综述 | 第50-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