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题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本论题是词学全面发展的保证 | 第10-11页 |
1.1.2 本论题是宋词题材研究的有力补充 | 第11-12页 |
1.1.3 本论题是宋词人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 第12页 |
1.1.4 本论题是尊重少数民族贡献的体现 | 第12-13页 |
1.2 论题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对宋词其他人物形象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对其他文学样式中胡人形象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硕、博学位论文对胡人群体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题研究方法、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 第16-38页 |
2.1 宋代胡人族群分析 | 第16-19页 |
2.1.1 “胡”和“胡人”概念释义 | 第16-18页 |
2.1.2 宋代的胡人 | 第18-19页 |
2.2 胡人文学形象历时性概述 | 第19-26页 |
2.2.1 北宋前期的涉胡词 | 第19-20页 |
2.2.2 北宋中期的涉胡词 | 第20-22页 |
2.2.3 北宋末南宋初的涉胡词 | 第22-23页 |
2.2.4 南宋中期的涉胡词 | 第23-25页 |
2.2.5 南宋末期的涉胡词 | 第25-26页 |
2.3 胡人文学形象共时性分类 | 第26-38页 |
2.3.1 极具异域风情的普通胡人 | 第26-28页 |
2.3.2 颠沛流离的胡商 | 第28-31页 |
2.3.3 胡族首领和敌对胡族 | 第31-36页 |
2.3.4 其他异族 | 第36-38页 |
第3章 从形象塑造上看宋代词人对胡人的接受 | 第38-42页 |
3.1 欢迎胡人经商和同情胡人遭遇 | 第38-39页 |
3.2 憎恨胡族的骄横嗜杀 | 第39-40页 |
3.3 欣赏胡族的乐舞和风物 | 第40-42页 |
第4章 胡人文学形象对宋词的影响 | 第42-48页 |
4.1 胡人文学形象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 第42-44页 |
4.1.1 深刻的象征意义 | 第42-43页 |
4.1.2 丰富宋词题材 | 第43页 |
4.1.3 反映民族对立与融合 | 第43-44页 |
4.2 宋词的产生离不开胡族乐舞的影响 | 第44-48页 |
4.2.1 胡族乐舞为“依声填词”提供条件 | 第44-45页 |
4.2.2 胡姬酒肆孕育宋词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