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及水污染治理 | 第14-16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第14页 |
1.1.2 我国水环境现状 | 第14-15页 |
1.1.3 村镇水污染及其治理状况 | 第15-16页 |
1.2 低温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1 低温对水处理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页 |
1.2.2 低温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低温脱氮除磷技术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1.3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1.3.1 曝气生物滤池工作原理 | 第18页 |
1.3.2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富铁填料及锰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1 富铁填料特性及其应用 | 第20页 |
1.4.2 锰砂特性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处理微生物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优点 | 第21-22页 |
1.5.2 高通量测序在水处理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 试验概况 | 第23-36页 |
2.1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3-25页 |
2.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23页 |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2.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1.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5-28页 |
2.2.1 试验用水 | 第25页 |
2.2.2 工艺流程 | 第25页 |
2.2.3 试验装置 | 第25-27页 |
2.2.4 填料选择 | 第27-28页 |
2.3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28-36页 |
2.3.1 水质分析指标 | 第28-30页 |
2.3.2 水质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3.3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2.3.4 污染物质去除率的计算 | 第34-36页 |
3 富铁填料和锰砂强化BAF处理效能对比研究 | 第36-89页 |
3.1 装置挂膜启动 | 第36-39页 |
3.1.1 启动方式 | 第36-37页 |
3.1.2 反应器挂膜启动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37-39页 |
3.2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污染物去除效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39-58页 |
3.2.1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COD去除效能影响 | 第39-41页 |
3.2.2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NH_4_+~-N去除效能影响 | 第41-43页 |
3.2.3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NO_3~--N/NO_2~--N浓度影响 | 第43-44页 |
3.2.4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TN去除效能影响 | 第44-46页 |
3.2.5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TP去除效能影响 | 第46-48页 |
3.2.6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SS去除效能影响 | 第48-49页 |
3.2.7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铁离子浓度影响 | 第49-51页 |
3.2.8 富铁填料对BAF内pH值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9 富铁填料作用下BAF的处理效能对比研究 | 第52-55页 |
3.2.10 富铁填料作用下Rw对BAF的微生物特性影响 | 第55-58页 |
3.3 富铁填料和锰砂的铁锰离子溶出浓度 | 第58-59页 |
3.4 锰离子对BAF污染物去除效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59-76页 |
3.4.1 锰离子对BAF的COD去除效能影响 | 第59-60页 |
3.4.2 锰离子对BAF的NH_4_+~-N去除效能影响 | 第60-62页 |
3.4.3 锰离子对BAF的NO_3~--N/NO_2~--N浓度影响 | 第62-63页 |
3.4.4 锰离子对BAF的TN去除效能影响 | 第63-64页 |
3.4.5 锰离子对BAF的TP去除效能影响 | 第64-65页 |
3.4.6 锰离子对BAF的SS去除效能影响 | 第65-66页 |
3.4.7 锰离子对BAF的Mn~(2+)浓度影响 | 第66-68页 |
3.4.8 锰离子对BAF的pH值影响 | 第68页 |
3.4.9 锰离子对BAF的微生物特性影响 | 第68-76页 |
3.5 锰砂对BAF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3.6 铁锰离子协同作用对BAF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77页 |
3.7 低温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77-87页 |
3.7.1 低温对COD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3.7.2 低温对NH_4_+~-N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78-79页 |
3.7.3 低温对NO_3~--N/NO_2~--N浓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3.7.4 低温对TN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3.7.5 低温对TP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3.7.6 低温对SS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3.7.7 低温对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84-8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低温及Mn~(2+)对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89-114页 |
4.1 反硝化细菌原始测序数据质控 | 第89-91页 |
4.1.1 样本DNA质检 | 第89页 |
4.1.2 样本PCR扩增 | 第89-90页 |
4.1.3 数据质控 | 第90-91页 |
4.2 反硝化细菌OTU划分及分类学鉴定 | 第91-94页 |
4.2.1 样本OTU划分及分类学鉴定 | 第91-93页 |
4.2.2 样本共有OTU分析 | 第93-94页 |
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94-96页 |
4.3.1 稀疏曲线 | 第94-95页 |
4.3.2 丰度等级 | 第95页 |
4.3.3 多样性指数 | 第95-96页 |
4.4 分类学组成分析 | 第96-106页 |
4.4.1 反硝化菌种群数量统计 | 第96-97页 |
4.4.2 反硝化菌分类学组成分析 | 第97-99页 |
4.4.3 样本间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 第99-100页 |
4.4.4 系统分类等级树 | 第100-102页 |
4.4.5 不同低温对BAF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4.4.6 锰离子对BAF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4.7 温度变化及锰离子的协同作用对BAF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5页 |
4.4.8 热图分析 | 第105-106页 |
4.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106-109页 |
4.5.1 PCA主成分分析 | 第106-107页 |
4.5.2 PCoA主坐标分析 | 第107-108页 |
4.5.3 样本聚类分析 | 第108-109页 |
4.6 反硝化菌群比较分析 | 第109-111页 |
4.7 关联网络分析 | 第111-11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5 BAF反应器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 第114-144页 |
5.1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 | 第114-116页 |
5.1.1 样本DNA质检 | 第114页 |
5.1.2 样本PCR扩增 | 第114-115页 |
5.1.3 数据质控 | 第115-116页 |
5.2 细菌OTU划分及分类学鉴定 | 第116-120页 |
5.2.1 样本OTU划分及分类学鉴定 | 第116-118页 |
5.2.2 样本共有OTU分析 | 第118-120页 |
5.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5.3.1 稀疏曲线 | 第120页 |
5.3.2 丰度等级 | 第120-121页 |
5.3.3 多样性指数 | 第121页 |
5.4 分类学组成分析 | 第121-134页 |
5.4.1 细菌种群数量统计 | 第121-123页 |
5.4.2 细菌分类学组成分析 | 第123-125页 |
5.4.3 样本间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 第125-126页 |
5.4.4 系统分类等级树 | 第126-127页 |
5.4.5 不同低温对BAF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5.4.6 锰离子对BAF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5.4.7 温度变化及锰离子的协同作用对BAF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5.4.8 铁锰离子协同作用对BAF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5.4.9 热图分析 | 第133-134页 |
5.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134-137页 |
5.5.1 PCA主成分分析 | 第134-135页 |
5.5.2 PCoA主坐标分析 | 第135-136页 |
5.5.3 样本聚类分析 | 第136-137页 |
5.6 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137-138页 |
5.7 关联网络分析 | 第138-139页 |
5.8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 | 第139-14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144-1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6.2 建议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