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机的IPv6多宿主与移动性管理协议性能对比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15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移动性与多宿主管理协议定性分析对比 | 第17-22页 |
2.1 移动性管理协议定性对比 | 第17-19页 |
2.2 多宿主管理协议定性对比 | 第19-20页 |
2.3 移动性与多宿主协议优缺点分析 | 第20-22页 |
第3章 移动性与多宿主管理协议仿真实验 | 第22-40页 |
3.1 仿真工具 | 第22-23页 |
3.2 仿真模型 | 第23-24页 |
3.2.1 INET框架 | 第23页 |
3.2.2 xMIPv6模型 | 第23-24页 |
3.2.3 HIPSim++模型 | 第24页 |
3.2.4 INET框架中的SCTP模块 | 第24页 |
3.2.5 mCoA++模型 | 第24页 |
3.3 仿真要求 | 第24-25页 |
3.4 仿真指标 | 第25-26页 |
3.4.1 切换时延 | 第25页 |
3.4.2 易主时间 | 第25-26页 |
3.4.3 丢包数 | 第26页 |
3.5 仿真场景 | 第26-30页 |
3.5.1 MIPv6和HIP的移动性管理场景 | 第27-28页 |
3.5.2 HIP和MCoA的多宿主管理场景 | 第28-29页 |
3.5.3 SCTP的多宿主管理场景 | 第29-30页 |
3.6 相关仿真模型的配置 | 第30-33页 |
3.6.1 INET框架中的SCTP模块 | 第30-31页 |
3.6.2 xMIPv6模型 | 第31-32页 |
3.6.3 mCoA++模型 | 第32-33页 |
3.6.4 HIPSim++模型 | 第33页 |
3.7 仿真的初始设定与执行 | 第33-39页 |
3.7.1 MIPv6移动性场景 | 第33-35页 |
3.7.2 HIP移动性场景 | 第35-37页 |
3.7.3 HIP多宿主场景 | 第37页 |
3.7.4 MCoA多宿主场景 | 第37-38页 |
3.7.5 SCTP多宿主场景 | 第38-39页 |
3.8 仿真中的随机性 | 第39-40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 | 第40-46页 |
4.1 协议仿真结果展示 | 第40-42页 |
4.1.1 MIPv6移动性仿真 | 第40页 |
4.1.2 HIP移动性仿真 | 第40-41页 |
4.1.3 MCoA多宿主仿真 | 第41页 |
4.1.4 HIP多宿主仿真 | 第41-42页 |
4.1.5 SCTP多宿主仿真 | 第42页 |
4.2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42-44页 |
4.2.1 移动性管理协议 | 第42-43页 |
4.2.2 多宿主管理协议 | 第43-44页 |
4.3 仿真结果总结 | 第44-45页 |
4.4 仿真结果验证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6-48页 |
5.1 主要成果和意义 | 第46-47页 |
5.2 面临的主要限制和挑战 | 第47页 |
5.3 未来的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