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3-18页 |
2.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3-15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2.3 矿产资源概况 | 第16-18页 |
3 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 | 第18-28页 |
3.1 数据获取 | 第18-22页 |
3.1.1 遥感数据获取 | 第18-19页 |
3.1.2 开发区数据获取 | 第19-22页 |
3.2 野外数据核查 | 第22-23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3.3.1 指标体系 | 第23页 |
3.3.2 调查评估内容与指标 | 第23-24页 |
3.3.3 评估指标化 | 第24-26页 |
3.4 评估技术与统计方法 | 第26-28页 |
3.4.1 矿产资源开发区背景调查 | 第26页 |
3.4.2 调查开发区生态系统状况 | 第26页 |
3.4.3 调查生态破坏及恢复状况 | 第26-28页 |
4 典型矿区生态环境变化 | 第28-31页 |
4.1 矿产资源开发区背景调查 | 第28页 |
4.2 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系统状况调查 | 第28-29页 |
4.3 矿产资源开发区15年内生态破坏及恢复状况调查及分析 | 第29-30页 |
4.4 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区15年内生态胁迫状况 | 第30-31页 |
5 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状况 | 第31-46页 |
5.1 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 第31-35页 |
5.1.1 一级地物类型面积及分布 | 第31页 |
5.1.2 二级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分布 | 第31-34页 |
5.1.3 三级地物类型面积及分布 | 第34-35页 |
5.2 生态系统构成变化 | 第35-36页 |
5.2.1 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 | 第35-36页 |
5.2.2 人工生态系统面积变化 | 第36页 |
5.3 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方向 | 第36-40页 |
5.4 生态环境变化综合评估 | 第40-42页 |
5.5 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5.5.1 金昌镍矿区上世纪80年代矿山开发及矿区生态环境状况 | 第42-43页 |
5.5.2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昌镍矿区矿山开发及矿区生态环境状况 | 第43页 |
5.5.3 2010年金昌镍矿区矿山开发及矿区生态环境状况 | 第43-44页 |
5.5.4 2015年金昌镍矿区矿山开发及矿区生态环境状况 | 第44页 |
5.5.5 金昌镍矿区矿山开发生态环境变化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6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对策 | 第46-49页 |
6.1 制定和完善矿山生态保护和管理目标 | 第46页 |
6.2 生态破坏恢复重建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 第46-47页 |
6.3 尽快出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第47页 |
6.4 多部门联合行动,齐抓共管 | 第47页 |
6.5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严防已关闭矿山死灰复燃 | 第47-48页 |
6.6 立足长远,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 | 第48页 |
6.7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技术研究 | 第48页 |
6.8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第48-4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7.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