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技术方法 | 第10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论文工作量及内容 | 第11页 |
1.5 拟解决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23页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 第12-13页 |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4页 |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页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4页 |
2.3 研究区地层划分 | 第14-18页 |
2.3.1 中上志留统恰尔尕也组(S_(1-2)q) | 第15-16页 |
2.3.2 中志留统沙尔布尔组(S_2s) | 第16页 |
2.3.3 下泥盆统马拉苏组(D_1m) | 第16-17页 |
2.3.4 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D_2k) | 第17页 |
2.3.5 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D_3tl) | 第17-18页 |
2.3.6 下石炭统江孜尔库都克组(C_1jz) | 第18页 |
2.3.7 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_1h) | 第18页 |
2.3.8 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_1j) | 第18页 |
2.4 构造特征 | 第18-22页 |
2.4.1 断裂构造 | 第18-22页 |
2.4.2 褶皱构造 | 第22页 |
2.5 岩浆活动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3-33页 |
3.1 岩体的产状特征 | 第23页 |
3.2 库鲁木苏岩基解体 | 第23-31页 |
3.2.1 两个序列间成分及组构差异 | 第25-28页 |
3.2.2 两个序列间为超动(侵入)关系 | 第28-29页 |
3.2.3 两个序列的形成时代不同 | 第29-31页 |
3.2.4 两个序列显示不同的岩浆来源 | 第31页 |
3.3 库鲁木苏岩基岩石谱系单位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岩体岩石组合和岩石学特征 | 第33-37页 |
4.1 库鲁木苏序列岩石学特征 | 第33-34页 |
4.2 库鲁木苏序列接触关系 | 第34-35页 |
4.3 沙雀序列岩石学特征及其接触关系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58页 |
5.1 库鲁木苏序列和沙雀序列锆石U-Pb定年 | 第37-45页 |
5.1.1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37页 |
5.1.2 锆石特征及U-Pb年龄结果 | 第37-45页 |
5.2 库鲁木苏序列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46页 |
5.2.1 主量元素 | 第45-46页 |
5.2.2 微量元素 | 第46页 |
5.3 沙雀序列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8页 |
5.3.1 主量元素 | 第46-47页 |
5.3.2 微量元素 | 第47-58页 |
第六章 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机制 | 第58-63页 |
6.1 沙雀序列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 | 第58-60页 |
6.1.1 沙雀序列岩石类型 | 第58页 |
6.1.2 沙雀序列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 第58-60页 |
6.2 库鲁木苏序列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 | 第60-62页 |
6.2.1 库鲁木苏序列岩石类型 | 第60-61页 |
6.2.2 库鲁木苏序列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 第61-62页 |
6.3 地球动力学机制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及主要认识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