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研究--以川东北经济区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1 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难点、研究方法和创新第17-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难点第17-18页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3.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第21-27页
    2.1 概念界定第21-24页
        2.1.1 主体功能区第21-23页
        2.1.2 区域协调发展第23-24页
    2.2 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第24-25页
    2.3 理论基础第25-27页
        2.3.1 地域分异理论第25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页
        2.3.3 区位论第25-26页
        2.3.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26页
        2.3.5 外部性理论第26-27页
第3章 川东北经济区现状与主体功能区划格局第27-39页
    3.1 川东北经济区现状分析第27-31页
        3.1.1 区域和自然环境概况第27-28页
        3.1.2 区域发展状况第28-31页
    3.2 川东北经济区在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第31-33页
        3.2.1 川东北主体功能区战略目标与任务第31-32页
        3.2.2 川东北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分析第32-33页
    3.3 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识别第33-36页
        3.3.1 主体功能区划与城镇化的关系第33-34页
        3.3.2 主体功能区划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第34-35页
        3.3.3 主体功能区划与扶贫攻坚的关系第35-36页
    3.4 川东北主体功能区规划难落地问题第36-39页
        3.4.1 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体系不完善第36页
        3.4.2 主体功能区规划难以动态性管理第36-37页
        3.4.3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规划难协调第37页
        3.4.4 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定与现实情况背离第37-39页
第4章 川东北经济区协调性分析第39-48页
    4.1 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协调性分析第39-40页
        4.1.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第39-40页
        4.1.2 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第40页
    4.2 川东北经济区人口协调性分析第40-42页
        4.2.1 区域人口差异分析第40-42页
        4.2.2 区域人口协调性评价第42页
    4.3 川东北经济区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第42-44页
        4.3.1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分析第42-43页
        4.3.2 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性评价第43-44页
    4.4 其他协调性分析第44-48页
        4.4.1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分析第44-46页
        4.4.2 区域生态环境分析第46-48页
第5章 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对策第48-52页
    5.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口均衡第48页
    5.2 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分工协作第48-49页
    5.3 发展流域经济,维护生态安全第49-50页
    5.4 统筹兼顾相关规划,确立规划中期评估第50-5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CA-SVR的区域物流需求量预测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消费环境指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