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相关概念及问题的概述 | 第17-22页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4.2 挡土墙构造基础的阐述 | 第18-22页 |
1.5 国内外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5.1 国内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5.2 国外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2.昆明市主城区山地住宅小区景观挡土墙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30-46页 |
2.1 调查范围及方法 | 第30-31页 |
2.1.1 调查范围的界定 | 第30页 |
2.1.2 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2.2 山地住宅小区景观挡土墙调查统计情况分析 | 第31-38页 |
2.2.1 景观挡土墙外部物理属性调查分析 | 第31-34页 |
2.2.2 景观挡土墙空间形态性调查分析 | 第34-36页 |
2.2.3 景观挡土墙景观组景形式调查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2.3 山地住宅小区景观挡土墙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第38-43页 |
2.3.1 尺度比例失调 | 第39-40页 |
2.3.2 艺术化缺失,材质质感及色彩运用单一 | 第40页 |
2.3.3 墙体空间形态造型呆板 | 第40-41页 |
2.3.4 景观组景要素单调缺少变化 | 第41-42页 |
2.3.5 与空间环境不协调 | 第42-43页 |
2.3.6 资源浪费大,生态保护缺失 | 第43页 |
2.4 景观挡土墙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 第43-46页 |
2.4.1 忽略的空间尺度及功能特性 | 第43-44页 |
2.4.2 忽视了墙体自身要素的综合艺术表现 | 第44页 |
2.4.3 忽视了与其它园林要素的结合与统一 | 第44-46页 |
3.昆明市主城区山地住宅小区景观挡土墙设计手法探究 | 第46-62页 |
3.1 景观挡土墙的设计原则 | 第46-49页 |
3.1.1 功能优先,造景并重 | 第46页 |
3.1.2 尺寸适度,融于环境 | 第46-48页 |
3.1.3 因地制宜,传承文脉 | 第48页 |
3.1.4 尊重自然,关注生态 | 第48-49页 |
3.2 挡土墙景观化的功能属性 | 第49-53页 |
3.2.1 基本防护功能 | 第49页 |
3.2.2 导向功能 | 第49-50页 |
3.2.3 空间分割与围合功能 | 第50-51页 |
3.2.4 生态功能 | 第51-52页 |
3.2.5 其他附属功能 | 第52-53页 |
3.3 体量和空间尺度控制 | 第53-57页 |
3.3.1 墙体长度的设定 | 第53-55页 |
3.3.2 墙体高度的设定 | 第55-56页 |
3.3.3 墙体厚度的设定 | 第56页 |
3.3.4 墙体尺度的设定 | 第56-57页 |
3.4 景观挡土墙整体设计的处理手法 | 第57-62页 |
3.4.1 化高为低 | 第57-58页 |
3.4.2 化整为零 | 第58-59页 |
3.4.3 化大为小 | 第59-60页 |
3.4.4 化直为曲、为折 | 第60-62页 |
4.景观挡土墙空间结构及物质属性 | 第62-75页 |
4.1 景观挡土墙平面构图形式的表现 | 第62-65页 |
4.1.1 直线型 | 第62-63页 |
4.1.2 折线型 | 第63-64页 |
4.1.3 曲线型 | 第64页 |
4.1.4 组合型 | 第64-65页 |
4.2 景观挡土墙立面构图形式的表现 | 第65-68页 |
4.2.1 几何形状 | 第65-66页 |
4.2.2 阶梯形式 | 第66-67页 |
4.2.3 假山形式 | 第67页 |
4.2.4 抽象艺术形式 | 第67-68页 |
4.3 材质的表现及运用 | 第68-73页 |
4.3.1 材质质感的表现 | 第68-69页 |
4.3.2 材料的选择运用 | 第69-73页 |
4.4 色彩的表现及运用 | 第73-75页 |
4.4.1 不同色彩的视觉感受与象征 | 第73页 |
4.4.2 色彩的表现 | 第73-75页 |
5.昆明市主城区山地住宅小区景观挡土墙的具体应用 | 第75-104页 |
5.1 在山地住宅小区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 第75-86页 |
5.1.1 假山式 | 第75-77页 |
5.1.2 阶梯式 | 第77-78页 |
5.1.3 水景式(瀑布、叠水) | 第78-82页 |
5.1.4 浮雕、壁画式 | 第82-84页 |
5.1.5 宣传栏式 | 第84-86页 |
5.2 在台地住宅小区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 第86-92页 |
5.2.1 放坡护脚式 | 第86-88页 |
5.2.2 退台式 | 第88-89页 |
5.2.3 雕塑、壁龛式 | 第89-90页 |
5.2.4 廊架式 | 第90-92页 |
5.3 在坡地住宅小区的应用形式 | 第92-96页 |
5.3.1 置石式 | 第92-94页 |
5.3.2 坐凳式 | 第94-95页 |
5.3.3 花坛式 | 第95-96页 |
5.4 与植物结合的表现形式 | 第96-104页 |
5.4.1 墙顶绿化 | 第97-98页 |
5.4.2 墙趾绿化 | 第98-99页 |
5.4.3 墙面绿化 | 第99-104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个人简介 | 第109-110页 |
指导教师简介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