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政府的经济补偿力度加强,但缺乏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支撑第14页
        1.1.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日渐增多,效应评估机制亟待建立第14-15页
        1.1.3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研究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1.3.1 效应第17页
        1.3.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第17页
        1.3.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第17-18页
    1.4 国内外相关经济补偿效应研究进展第18-26页
        1.4.1 国外相关经济补偿效应第18-20页
        1.4.2 国内相关经济补偿效应第20-25页
        1.4.3 评述第25-26页
    1.5 研究体系的构建第26-28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31页
        1.6.1 研究内容第28页
        1.6.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6.3 技术路线第30-31页
    1.7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1-32页
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第32-40页
    2.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2-34页
        2.1.1 有限理性理论第32页
        2.1.2 感性选择理论第32-33页
        2.1.3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第33-34页
        2.1.4 公共选择理论第34页
    2.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研究的方法模型第34-40页
        2.2.1 基于TOPSIS法的满意度评价模型第34-37页
        2.2.2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的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第37-38页
        2.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第38-40页
3 研究区域与问卷调查第40-60页
    3.1 研究区域第40-47页
        3.1.1 试点地区的研究区域概况第40-45页
        3.1.2 非试点地区的研究区域概况第45-47页
    3.2 问卷调查第47-60页
        3.2.1 问卷设计第47-49页
        3.2.2 问卷调查第49-53页
        3.2.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第53-60页
4 试点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的满意度评价——以成都市为例第60-92页
    4.1 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1-81页
        4.1.1 数据来源第61-62页
        4.1.2 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总体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2-63页
        4.1.3 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总体满意度的样本差异性分析第63-72页
        4.1.4 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构成要素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72-81页
    4.2 基于TOPSIS法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满意度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第81-85页
        4.2.1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满意度评价第81-84页
        4.2.2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满意度评价的障碍因子诊断第84-85页
    4.3 农户感知耕地保护基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5-91页
        4.3.1 农户感知耕地保护基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第85-86页
        4.3.2 农户感知耕地保护基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6-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5 试点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评价——以成都市为例第92-110页
    5.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识别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92-99页
        5.1.1 受访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综合效应的识别第92-93页
        5.1.2 受访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单项效应的识别第93-99页
    5.2 基于农户感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评价第99-107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99-101页
        5.2.2 社会效应评价第101-103页
        5.2.3 经济效应评价第103-104页
        5.2.4 生态效应评价第104-105页
        5.2.5 综合效应评价第105-107页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07-109页
        5.3.1 综合效应评价结果分析第107页
        5.3.2 单项效应评价结果分析第107-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非试点地区模拟情境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对比分析——以焦作市、周口市、南阳市为例第110-120页
    6.1 情景设置第110-112页
        6.1.1 基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情景设置第111页
        6.1.2 基于耕地保护基金的情景设置第111-112页
    6.2 多情景下农户感知耕地保护政策效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12-117页
        6.2.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情景下农户效应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12-114页
        6.2.2 耕地保护基金情景下农户效应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14-116页
        6.2.3 不同情境下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的差异性分析第116-117页
    6.3 不同情境下受访农户对耕地保护行为感知的差异性比较第117-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20-126页
    7.1 结论第120-122页
        7.1.1 科学界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的内涵是开展效应评价的基础第120页
        7.1.2 农户的满意度评价检验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及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性第120-121页
        7.1.3 基于综合效应和单项效应的效应评价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验性和不完备性第121页
        7.1.4 现阶段,我国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激励效果欠佳,农民的耕地保护行为仍以自发性为主第121-122页
    7.2 政策建议第122-125页
        7.2.1 建立区域差别化补偿机制,使“公平补偿”成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常态第122-123页
        7.2.2 完善效应评估机制,使“有章可循”成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常态第123-124页
        7.2.3 提供技术保障支撑,使“精准补偿”成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常态第124页
        7.2.4 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使“有法可依”成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常态第124-125页
    7.3 不足之处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附录一 试点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问卷第132-136页
附录二 非试点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问卷第136-138页
作者简历第138-14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下一篇:古水稻土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组成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