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籼型水稻的杂种优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页
    1.2 杂种优势的经典理论研究第10-13页
        1.2.1 显性假说第10-11页
        1.2.2 超显性假说第11页
        1.2.3 上位性假说第11-12页
        1.2.4 整体性假说第12-13页
    1.3 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第13页
    1.4 杂种优势的预测第13-15页
        1.4.1 配合力的研究第13-14页
        1.4.2 遗传距离的研究第14-15页
    1.5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第15页
    1.6 杂种优势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第15-18页
        1.6.1 杂种优势研究目前的问题第15-16页
        1.6.2 杂种优势未来的研究方向第16-18页
第2章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第18-33页
    2.1 引言第18-19页
    2.2 材料及方法第19-20页
        2.2.1 研究材料第19页
        2.2.2 试验设计第19页
        2.2.3 测定项目第19-20页
        2.2.4 测定方法第2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0-31页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及配合力方差分析第20-21页
        2.3.2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第21-22页
        2.3.3 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第22-27页
        2.3.4 主要农艺性状基因型方差、贡献率和遗传力第27-30页
        2.3.5 一般配合力与杂种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0页
        2.3.6 配合力与杂种各农艺性状竞争优势值间相关性分析第30-31页
    2.4 讨论第31-33页
        2.4.1 杂种优势群体判断第31-32页
        2.4.2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在筛选高产组合的参照作用第32-33页
第3章 水稻数量性状和杂种优势的上位性研究第33-49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数据来源第34页
    3.3 遗传连锁图谱第34页
    3.4 多因子方差分析及方差分量的遗传学期望第34-35页
    3.5 高阶互作检测方法第35-36页
    3.6 模拟实验第36页
    3.7 真实数据实验第36-37页
    3.8 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3.8.1 模拟实验第37-41页
        3.8.2 真实数据结果分析第41-48页
    3.9 讨论第48-49页
第4章 基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的GBLUP模型预测水稻品质性状第49-56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材料及方法第50-51页
        4.2.1 研究材料第50页
        4.2.2 试验设计第50页
        4.2.3 测定项目第50页
        4.2.4 研究方法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4.3.1 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第51-52页
        4.3.2 预测结果分析第52-55页
    4.4 讨论第55-56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5.1 总结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附录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陇南花椒栽培品种(品系)资源调查及栽培技术研究
下一篇:不同水稻品种根系特征及其对植株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