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正念的起源 | 第13页 |
1.2 正念疗法 | 第13-14页 |
1.3 正念的机制 | 第14-16页 |
1.3.1 正念的心理机制 | 第14-15页 |
1.3.2 正念的脑机制 | 第15-16页 |
1.4 正念和情绪的关系 | 第16-20页 |
1.5 正念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 第20-21页 |
1.6 正念与复杂网络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提出问题 | 第25-29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2.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7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 | 第29-4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3.2 研究路线 | 第30页 |
3.3 相关临床和心理功能量表的评估 | 第30-33页 |
3.3.1 五因素心智觉知度量表(FFMQ) | 第30-31页 |
3.3.2 自我分化量表(DSI) | 第31-32页 |
3.3.3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 | 第32页 |
3.3.4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 第32-33页 |
3.3.5 元认知问卷(MCQ-30) | 第33页 |
3.4 正念团体设计 | 第33-37页 |
3.4.1 准备工作 | 第33页 |
3.4.2 课程安排 | 第33-34页 |
3.4.3 具体操作 | 第34-37页 |
3.4.4 追踪主观报告 | 第37页 |
3.5 磁共振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 | 第37-41页 |
3.5.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地采集 | 第37-38页 |
3.5.2 磁共振数据的处理 | 第38页 |
3.5.3 小世界属性分析 | 第38-40页 |
3.5.4 体素水平的节点度(DC值)计算和图谱分析 | 第40-41页 |
3.6 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43-49页 |
4.1 人口学资料 | 第43页 |
4.2 短期正念训练前后心理功能和元认知能力的比较 | 第43-45页 |
4.2.1 正念水平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的比较 | 第43-44页 |
4.2.2 自我分化水平的比较 | 第44页 |
4.2.3 焦虑水平的比较 | 第44页 |
4.2.4 元认知水平的比较 | 第44-45页 |
4.3 脑网络参数的比较 | 第45-47页 |
4.3.1 全局参数的比较 | 第45-46页 |
4.3.2 节点参数的比较 | 第46-47页 |
4.4 体素水平节点度(DC)的比较 | 第47-48页 |
4.5 功能连接(Functionalconnectivity)的比较 | 第48页 |
4.6 小世界属性与正念能力及情绪状态的相关性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9-59页 |
5.1 大脑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 第49-50页 |
5.2 脑区(节点)属性 | 第50-59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其他要说明内容 | 第70-81页 |
附件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70-72页 |
附件二 一般情况记录表 | 第72-74页 |
附件三 五因素正念度量表 | 第74-76页 |
附件四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第76-78页 |
附件五 元认知问卷(MCQ) | 第78-79页 |
附件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第79-80页 |
附件七 自我分化量表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