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引言第11-14页
第1章 实验研究第14-37页
    1.1 材料第14-15页
        1.1.1 实验动物第14页
        1.1.2 主要试剂第14页
        1.1.3 主要仪器第14-15页
    1.2 实验方法第15-16页
        1.2.1 实验分组第15页
        1.2.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第15-16页
        1.2.3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实施方法第16页
        1.2.4 尾静脉穿刺注射第16页
    1.3 指标检测与方法第16-19页
        1.3.1 脑梗死体积测定第16-17页
        1.3.2 含水量测定第17页
        1.3.3 伊文思蓝测定第17-18页
        1.3.4 脑组织石蜡切片制作第18页
        1.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18-19页
    1.4 统计学分析第19页
    1.5 结果第19-27页
        1.5.1 脑梗死体积比较第19-21页
        1.5.2 脑组织含水量比较第21-22页
        1.5.3 脑组织EB含量比较第22-23页
        1.5.4 脑梗死周围区域EphA2阳性细胞数比较第23-25页
        1.5.5 脑梗死周围区域Aβ阳性细胞数比较第25-27页
    1.6 讨论第27-31页
        1.6.1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的机制及实施方法第27页
        1.6.2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脑梗死周围区域第27-28页
        1.6.3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EphA2第28-29页
        1.6.4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Aβ第29-31页
    1.7 不足与展望第31-32页
    1.8 小结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37页
第2章 综述第37-48页
    2.1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背景第37页
    2.2 实验模型的复制第37-38页
    2.3 脑缺血耐受的可能机制第38-42页
        2.3.1 炎症第38页
        2.3.2 抗凋亡第38-39页
        2.3.3 JAK/STAT信号通路第39页
        2.3.4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第39-40页
        2.3.5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第40页
        2.3.6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第40-41页
        2.3.7 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第41页
        2.3.8 自噬第41-42页
        2.3.9 蛋白激酶C第42页
    2.4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展望第42-43页
    2.5 肢体缺血后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结论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导师简介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5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下一篇:早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