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1.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8-29页 |
1.创新之处 | 第28页 |
2.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一、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考察 | 第29-44页 |
(一)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资源 | 第29-32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 第29-31页 |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思想 | 第31-32页 |
(二)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 第32-38页 |
1.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推进大众化的诉求 | 第33-34页 |
2.实践需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时代问题的需要 | 第34-36页 |
3.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文化语境 | 第36-38页 |
(三)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 | 第38-44页 |
1.思想转变:从改良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 第38-41页 |
2.学养积淀:教学与研究中的深厚理论功底 | 第41-44页 |
二、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 第44-63页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 | 第44-48页 |
1.在唯物辩证法方面 | 第44-46页 |
2.在唯物史观方面 | 第46-47页 |
3.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 | 第47-48页 |
(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 第48-57页 |
1.解读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思想 | 第48-49页 |
2.阐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要问题 | 第49-51页 |
3.阐释毛泽东经济思想主要观点 | 第51-53页 |
4.解读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 第53-57页 |
(三)推进党政方针大众化 | 第57-63页 |
1.解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第57-58页 |
2.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 第58-59页 |
3.解读党的文艺政策 | 第59-63页 |
三、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路径 | 第63-77页 |
(一)高校阵地:以实践导向的教育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言之有效 | 第63-67页 |
1.联系革命实践编写教材、讲义和小册子 | 第63-65页 |
2.实现制度、理论话语向生动教学话语的转换 | 第65-66页 |
3.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深化政治教育 | 第66-67页 |
(二)学术阵地:以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言之有理 | 第67-71页 |
1.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建构 | 第68-69页 |
2.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 第69-71页 |
(三)媒体阵地:充分发挥报刊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言之有声 | 第71-77页 |
1.地方期刊与党报相结合 | 第71-73页 |
2.灵活运用日常生活话语 | 第73-76页 |
3.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 第76-77页 |
四、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 第77-92页 |
(一)主体特点 | 第77-82页 |
1.党员意识:把坚持人民大众立场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位 | 第78-79页 |
2.教师视角:视教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 第79-81页 |
3.学者使命:以为大众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为己任 | 第81-82页 |
(二)内容特点 | 第82-86页 |
1.话题选择特点:坚持以大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 | 第82-83页 |
2.学理分析特点:从经济学入手研究中国革命和社会问题 | 第83-85页 |
3.价值引导特点:借助思想对比研究促进民众价值转向 | 第85-86页 |
(三)场域运用特点 | 第86-92页 |
1.上海时期:立足学术场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87-89页 |
2.延安—晋察冀时期:教育、学术场域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89-92页 |
五、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与启示 | 第92-105页 |
(一)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 | 第92-96页 |
1.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 第92-93页 |
2.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多种类型人才 | 第93-96页 |
(二)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局限 | 第96-100页 |
1.敌后办学环境下政治教育无法正常开展 | 第97-98页 |
2.学术研究工作受到学术资源与出版条件限制 | 第98-99页 |
3.在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方面略有不足 | 第99-100页 |
(三)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 第100-105页 |
1.多维中建构:多维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 第100-102页 |
2.理论上浅出:做好理论通俗化工作以降低理论理解的难度系数 | 第102-103页 |
3.教育中深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结合 | 第103-105页 |
结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家学者力量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附录 何干之主要著述目录 | 第120-127页 |
后记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