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李忆莙《遗梦之北》中华人的边缘处境及身份认同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2-23页
    一、李忆莙生平与创作简介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第20-23页
第一章 《遗梦之北》中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第23-35页
    第一节 压抑的政治氛围第23-27页
        一、华人苦难的见证——新村第23-25页
        二、血腥的种族冲突——“五·一三事件”第25-27页
    第二节 转型的经济环境第27-30页
        一、橡胶园的没落第27-29页
        二、花园住宅的兴起第29-30页
    第三节 多元的文化背景第30-35页
        一、多神膜拜的宗教信仰第30-32页
        二、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第32-35页
第二章 《遗梦之北》中华人身份的边缘性第35-50页
    第一节 第一代华人:离散者第35-37页
    第二节 第二代华人:出走者和受害者第37-41页
        一、以龙月秋为代表的出走者的不幸婚姻第37-40页
        二、以林保海为代表的受害者的无言悲痛第40-41页
    第三节 第三代华人:流浪者第41-50页
        一、水晶:在不同家庭中辗转,在不伦爱情中挣扎第41-46页
        二、水灵:在家族宿命和世俗感情中彷徨第46-50页
第三章 《遗梦之北》中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变第50-59页
    第一节 第一代华人的故乡情结第50-52页
        一、对地缘中国的回望第50-51页
        二、对原始宗教的信仰第51-52页
    第二节 第二代华人的原乡神话第52-54页
        一、家庭:女性的反抗与男性的缺席第52-53页
        二、国家:受害者与所生活的土地和解第53-54页
    第三节 第三代华人的本土认同第54-59页
        一、水晶的乡土认同:新村即故乡第55-56页
        二、水灵的民间信仰认同:人、神、鬼杂居第56-59页
第四章 《遗梦之北》中华人身份书写的意义第59-67页
    第一节 历史意义:展现“马来西亚华人本土化的历程”第59-62页
        一、难忘的童年记忆之引领第59-61页
        二、追寻华人先辈历史足迹,表达缅怀与崇敬第61-62页
    第二节 文化意义:建构华人社会的“文化马来西亚”第62-67页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掘与传承第62-64页
        二、对马来西亚华人本土文化的建构第64-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附录第77-85页
    附录一第77-79页
    附录二第79-84页
    附录三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库切《耶稣的童年》中的身份认同
下一篇:托妮·莫里森《恩惠》的原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