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技术本体论和技术人工物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技术本体论和技术人工物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二 技术本体论的概述 | 第16-23页 |
(一) 技术本体论的概念和内容 | 第16-17页 |
1 技术本体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技术本体论的内容 | 第17页 |
(二) 技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 第17-22页 |
1 技术是一种造物活动 | 第17-18页 |
2 技术是人工物的集合 | 第18-19页 |
3 技术是智能要素的集合 | 第19-2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三 技术人工物的概述 | 第23-36页 |
(一) 技术人工物的内涵 | 第23-25页 |
1 技术人工物的背景 | 第23页 |
2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 | 第23-25页 |
(二) 技术人工物的构成和特征 | 第25-31页 |
1 技术人工物的构成 | 第25-27页 |
2 技术人工物的特征 | 第27-28页 |
3 技术人工物性质间的相互联系 | 第28-30页 |
4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引发的新问题 | 第30-31页 |
(三) 人工物与自然物 社会人工物的区分 | 第31-35页 |
1 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区别和联系 | 第32-34页 |
2 人工物与社会人工物的区别与联系 | 第34-35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四 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分析 | 第36-53页 |
(一)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的概念 | 第36-37页 |
1 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属性 | 第36页 |
2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属性 | 第36-37页 |
(二)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的逻辑和认识论视角 | 第37-40页 |
1 逻辑视角 | 第37-38页 |
2 认识论视角 | 第38-40页 |
(三) 从本体论视角看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 | 第40-44页 |
1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的两种标准 | 第40-41页 |
2 两种理论 | 第41-44页 |
(四)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 第44-48页 |
1 结构与功能的分离 | 第45-46页 |
2 结构与功能的混合 | 第46-47页 |
3 分离与混合的两难 | 第47-48页 |
(五) 以“东芝电脑半导体的核心技术”为例展开讨论 | 第48-51页 |
1 案例背景 | 第48-50页 |
2 案例分析 | 第50-51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五 解决技术人工物二重性问题的方法 | 第53-62页 |
(一) 功能分解方法 | 第53-54页 |
1 功能分解方法的概述 | 第53-54页 |
2 功能方法所遇到的困难 | 第54页 |
(二) 类函数方法 | 第54-57页 |
1 类函数方法的概述 | 第54-57页 |
(1)技术功能类函数 | 第55-56页 |
(2)结构类函数 | 第56-57页 |
2 类函数方法的不足 | 第57页 |
(三) 从系统性到技术人工物二重性 | 第57-61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