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8页 |
·项目反应过程两种假设的溯源 | 第9-13页 |
·瑟斯顿法 | 第9-10页 |
·里克特法 | 第10-11页 |
·理想点反应过程的假设 | 第11页 |
·优势反应过程的假设 | 第11-12页 |
·有关“含理想点反应过程”的研究 | 第12-13页 |
·自尊及自尊测量的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自尊的定义 | 第13页 |
·自尊的主要功能 | 第13-14页 |
·自尊的结构 | 第14-15页 |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 | 第15页 |
·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自尊的测量 | 第16-18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8-22页 |
·现有自尊测验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反向计分的方法存在问题 | 第18页 |
·题目的位置参数和题目内容没有直接关联 | 第18-19页 |
·特质处于中间位置的题目被删除了 | 第19-20页 |
·理想点假设下编制自尊测验的意义 | 第20-22页 |
3. 理想点反应项目模型的选择及所选GGUM 性能介绍 | 第22-36页 |
·理想点模型的选择 | 第22页 |
·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 的假设 | 第22-27页 |
·项目反应过程为理想点反应过程 | 第22-23页 |
·同种观察反应有两个主观反应类别 | 第23页 |
·主观反应类别服从拓广的分部评分模型 | 第23-25页 |
·阈限τik 关于(θj? δi ) =0 对称 | 第25-27页 |
·GGUM 的区分度和阈限参数对函数期望值的影响 | 第27-28页 |
·区分度对函数期望值的影响 | 第27-28页 |
·阈限参数对函数期望值的影响 | 第28页 |
·GGUM 的信息函数 | 第28-30页 |
·展开模型的维度分析 | 第30页 |
·展开模型的拟合指标 | 第30-36页 |
4. 问卷构建过程 | 第36-44页 |
·自编题目 | 第36页 |
·专家标定 | 第36-37页 |
·第一次试测 | 第37页 |
·第二次试测 | 第37-39页 |
·问卷的维度分析 | 第39页 |
·题目和被试参数的估计 | 第39-40页 |
·根据拟合度筛选题目 | 第40-44页 |
5. 自编正式自尊问卷质量分析 | 第44-51页 |
·正式自编问卷的题目的参数 | 第44-46页 |
·测验的信度 | 第46-47页 |
·内容效度 | 第47-49页 |
·效标关联效度 | 第49-50页 |
·自编问卷的使用方法 | 第50-51页 |
6. 讨论 | 第51-56页 |
·利用理想点反应过程假设编制测验的优势 | 第51-54页 |
·题目内容和位置参数有对应关系 | 第51页 |
·测验保留了中等特质水平的题目 | 第51-53页 |
·测验在全特质区间有均匀的测量精度 | 第53页 |
·计分时不需要反向计分 | 第53-54页 |
·本研究存在不足 | 第54页 |
·测验的维度不好验证。单维性检验结果不是很理想 | 第54页 |
·中等自尊水平的题目数量还是相对较少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 自编自尊问卷初稿(2)的修改过程 | 第60-63页 |
附录2 自尊试测问卷 | 第63-66页 |
附录3 自编自尊问卷成稿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