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21-2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1-2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3 研究结构与核心观点 | 第29-33页 |
1.3.1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30-33页 |
第2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33-61页 |
2.1 朝鲜视角下的对外经济合作理论阐释 | 第33-43页 |
2.1.1 “主体思想”与对外经济合作 | 第33-36页 |
2.1.2 “先军政治”与对外经济合作 | 第36-40页 |
2.1.3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与对外经济合作 | 第40-43页 |
2.2 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朝鲜对外经济合作 | 第43-55页 |
2.2.1 转型经济学理论 | 第43-48页 |
2.2.2 政府经济学理论 | 第48-51页 |
2.2.3 国防经济学理论 | 第51-55页 |
2.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理论范式比较 | 第55-61页 |
2.3.1 西方经济学阐释存在的局限性 | 第55-57页 |
2.3.2 朝鲜式经济学阐释的现实性 | 第57-58页 |
2.3.3 不同理论视域下比较的意义 | 第58-61页 |
第3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演变历程与整体特征 | 第61-83页 |
3.1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历史演变(1948-2011) | 第61-71页 |
3.1.1 冷战时期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开展(1948-1991) | 第61-64页 |
3.1.2 冷战结束初期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困境(1992-2000) | 第64-67页 |
3.1.3 21世纪初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恢复(2001-2011) | 第67-71页 |
3.2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现状(2012-今) | 第71-77页 |
3.2.1 金正恩政府经济改善措施的推出 | 第71-74页 |
3.2.2 金正恩政府对外经济合作的展开 | 第74-76页 |
3.2.3 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行路线的影响 | 第76-77页 |
3.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总体特征 | 第77-83页 |
3.3.1 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性质 | 第77-79页 |
3.3.2 高度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 | 第79-81页 |
3.3.3 长期受国际经济制裁影响 | 第81-83页 |
第4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方式与效果 | 第83-107页 |
4.1 对外贸易 | 第83-93页 |
4.1.1 朝鲜对外贸易的政策 | 第83-86页 |
4.1.2 朝鲜对外贸易的现状 | 第86-91页 |
4.1.3 朝鲜对外贸易的效果 | 第91-93页 |
4.2 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 | 第93-100页 |
4.2.1 朝鲜引进外资的政策 | 第93-96页 |
4.2.2 朝鲜引进外资的现状 | 第96-98页 |
4.2.3 朝鲜引进外资的效果 | 第98-100页 |
4.3 国际援助 | 第100-107页 |
4.3.1 国际社会对朝援助的内容 | 第100-105页 |
4.3.2 国际社会对朝援助的效果 | 第105-107页 |
第5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产业分布与发展效果 | 第107-143页 |
5.1 采矿业——支柱性产业 | 第107-116页 |
5.1.1 朝鲜采矿业的发展现状 | 第107-113页 |
5.1.2 朝鲜采矿业的发展效果 | 第113-116页 |
5.2 出口加工业——关键性产业 | 第116-121页 |
5.2.1 朝鲜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 第116-120页 |
5.2.2 朝鲜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效果 | 第120-121页 |
5.3 国际旅游业——新兴产业 | 第121-132页 |
5.3.1 朝鲜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 第122-129页 |
5.3.2 朝鲜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效果 | 第129-132页 |
5.4 劳务输出业——优势产业 | 第132-137页 |
5.4.1 朝鲜劳务输出业的发展现状 | 第132-135页 |
5.4.2 朝鲜劳务输出业的发展效果 | 第135-137页 |
5.5 会展经济——创新产业 | 第137-143页 |
5.5.1 朝鲜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137-141页 |
5.5.2 朝鲜会展经济的发展效果 | 第141-143页 |
第6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模式与效果 | 第143-179页 |
6.1 政府间合作模式——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 | 第143-156页 |
6.1.1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合作模式与管理体制 | 第143-147页 |
6.1.2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成果 | 第147-154页 |
6.1.3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效果评估 | 第154-156页 |
6.2 政企间合作模式——开城工业园区 | 第156-167页 |
6.2.1 开城工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与管理体制 | 第157-161页 |
6.2.2 开城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成果 | 第161-165页 |
6.2.3 开城工业园区的效果评估 | 第165-167页 |
6.3 经济开发区模式 | 第167-173页 |
6.3.1 朝鲜各类开发区的建立 | 第167-172页 |
6.3.2 朝鲜经济开发区的效果 | 第172-173页 |
6.4 朝鲜式“经济特区”的运营效果 | 第173-179页 |
6.4.1 建立了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 | 第173-175页 |
6.4.2 形成了朝鲜式社会主义经济改善的主要窗口 | 第175-176页 |
6.4.3 落实了朝鲜对外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 第176-179页 |
第7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整体评估与前景展望 | 第179-201页 |
7.1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 | 第179-182页 |
7.1.1 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 第179-180页 |
7.1.2 推动经济政策的逐渐变革 | 第180-182页 |
7.2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局限性 | 第182-194页 |
7.2.1 产业结构的失衡 | 第182-186页 |
7.2.2 经济体制的僵化 | 第186-189页 |
7.2.3 国际制裁的束缚 | 第189-194页 |
7.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前景——“中俄朝韩经济走廊”构想 | 第194-201页 |
7.3.1 构建“中俄朝韩经济走廊”的基础 | 第194-196页 |
7.3.2 构建“中俄朝韩经济走廊”的路径 | 第196-201页 |
结论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状况简介 | 第219-221页 |
致谢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