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肝癌及其诱发因素的研究 | 第18页 |
1.2 肿瘤细胞的糖代谢特性 | 第18-26页 |
1.2.1 Warburg效应 | 第18-19页 |
1.2.2 糖酵解 | 第19-23页 |
1.2.3 氧化磷酸化 | 第23-25页 |
1.2.4 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之间的转化 | 第25-26页 |
1.3 信号分子对肿瘤糖代谢的影响 | 第26-30页 |
1.3.1 EGFR | 第26-27页 |
1.3.2 PI3K | 第27页 |
1.3.3 Akt | 第27-28页 |
1.3.4 HIF | 第28-29页 |
1.3.5 c-myc | 第29-30页 |
1.4 针对肿瘤特殊代谢方式的靶向药物治疗 | 第30页 |
1.5 草酰乙酸 | 第30-34页 |
1.5.1 草酰乙酸与TCA循环 | 第31-32页 |
1.5.2 草酰乙酸潜在的信号分子作用 | 第32页 |
1.5.3 草酰乙酸生物学作用 | 第32-33页 |
1.5.4 草酰乙酸在疾病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6 课题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第2章 草酰乙酸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内体外研究 | 第36-58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41页 |
2.1.1 细胞系 | 第36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2.1.3 临床样本的收集 | 第36页 |
2.1.4 引物合成序列 | 第36-37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1.7 溶液配制 | 第39-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2.2.1 裸鼠体内移植瘤接种 | 第41页 |
2.2.2 临床肝癌组织原代培养 | 第41-42页 |
2.2.3 MTT实验 | 第42页 |
2.2.4 克隆形成实验 | 第42页 |
2.2.5 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 | 第42-43页 |
2.2.6 TUNEL凋亡检测实验 | 第43页 |
2.2.7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第43-44页 |
2.2.8 细胞和组织RNA提取 | 第44页 |
2.2.9 实时定量PCR | 第44-46页 |
2.2.10 Western blot实验 | 第46-48页 |
2.2.11 Caspase 3活力检测 | 第48-4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9-56页 |
2.4.1 草酰乙酸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49-51页 |
2.4.2 草酰乙酸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内研究 | 第51-53页 |
2.4.3 草酰乙酸对原代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53-56页 |
2.5 讨论 | 第56-58页 |
第3章 草酰乙酸抑癌作用的代谢机制 | 第58-80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60页 |
3.1.1 细胞系 | 第58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3.1.3 临床样本的收集 | 第58页 |
3.1.4 引物合成序列 | 第58-59页 |
3.1.5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3.1.6 仪器 | 第60页 |
3.1.7 主要溶液配制 | 第6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0-68页 |
3.2.1 己糖激酶(HK)活性检测 | 第60-61页 |
3.2.2 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性测定 | 第61-62页 |
3.2.3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 | 第62页 |
3.2.4 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检测 | 第62-63页 |
3.2.5 柠檬酸合酶(CS)的活性测定 | 第63-64页 |
3.2.6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活性检测 | 第64-65页 |
3.2.7 线粒体复合体Ⅰ(COXⅠ)活性检测 | 第65页 |
3.2.8 线粒体复合体Ⅱ(COXⅡ)活性检测 | 第65-66页 |
3.2.9 ATP含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3.2.10 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 | 第67页 |
3.2.11 乳酸生成量的测定 | 第67-68页 |
3.2.12 罗丹明123染色 | 第6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8-77页 |
3.3.1 草酰乙酸对ATP生成和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2 草酰乙酸对糖酵解关键酶和产物的影响 | 第69-73页 |
3.3.3 草酰乙酸对TCA循环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4 草酰乙酸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 第74-77页 |
3.3.5 缺氧状态下,草酰乙酸对HepG2细胞增殖和代谢影响 | 第77页 |
3.4 讨论 | 第77-80页 |
第4章 草酰乙酸抑癌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 | 第80-93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0-81页 |
4.1.1 细胞系 | 第80页 |
4.1.2 引物序列 | 第80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4.1.4 仪器 | 第81页 |
4.1.5 溶液配制 | 第8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4.2.1 表达载体pcDNA3.0-mut HIF-1α的构建 | 第81-82页 |
4.2.2 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82-83页 |
4.2.3 质粒转染 | 第83页 |
4.2.4 免疫荧光 | 第83-8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84-91页 |
4.3.1 草酰乙酸对EGFR的抑制作用 | 第84-88页 |
4.3.2 草酰乙酸对糖酵解相关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 | 第88-91页 |
4.4 讨论 | 第91-93页 |
第5章 草酰乙酸选择性抑癌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93-98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93页 |
5.1.1 细胞系 | 第93页 |
5.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93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3-95页 |
5.2.1 研究材料和工具 | 第93-9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5.3.1 筛选10种糖酵解水平不同的肿瘤细胞系 | 第95-96页 |
5.3.2 检测草酰乙酸对糖酵解水平不同的肿瘤细胞系的抑制效果 | 第96-97页 |
5.4 讨论 | 第97-9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